王延中,等

【摘要】到2020年中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現在時間越來越短,但任務卻依然十分艱巨。本報告立足目前的指標體系和相關調查,對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進程進行了評估,指出了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促進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的思路與若干政策建議。文章認為,只要適當調整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切實采取有力舉措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是可期的。
【關鍵詞】少數民族;民族地區;小康社會;指標分析;發展對策
【作者】王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100732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5)05-0001-010
CHALLENGE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PROGRES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ERS(PARTⅡ)
Wang Yanzhong ?etc.
Abstract: Although the time left for China to build an all-around well-off society by 2020 is closer, the task remains tremendous difficulties. The building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plays a strategic role in fulfilling the above-mentioned task. Based on the present indicator system and related investigations, the report assesse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t points out the progresses and problems, and suggests some idea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promoting the process. The report concludes that the task of building an all-around well-off socie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expectable only if the indicator system is appropriately adjusted and forceful measures are taken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ies; ethnic minority areas; well-off society; indicator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接上篇)
四、民族地區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與全國平均水平總體差距依然十分明顯,差距擴大趨勢尚未得到遏制。
盡管新世紀以來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加快,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間和“十二五”前半期增長速度明顯快于東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但受發展基數等因素的制約,民族地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甚至民生改善指標等很多方面,總體差距并沒有明顯縮小甚至有所擴大。民族地區與東部及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的差距依然十分明顯(見表1、表12)。
從表1及其內部指標分析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指標、社會和諧指標、生活質量指標、文化教育指標、資源環境指標,民族8省區除個別省份在一類指標上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外,其他類別的指標均大幅度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2010年民族8省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6個方面完成情況來看,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是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進程中的“短板”,資源環境也是制約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區的落后根本是經濟的落后,民族地區與全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差距,主要是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經濟發展”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人均GDP”,除了內蒙古實現程度已經達到全面小康標準,其他7個民族省區的實現程度都不及60%,其中青海、新疆、廣西、寧夏的實現程度為50%~60%,西藏、云南不到5成,最低的貴州僅為323%。對于實現程度最低的貴州來說,時間已過2/3,只完成目標值的1/3,很顯然,用剩余1/3的時間完成目標難度很大。而“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民族8省區的實現程度都不及60%;“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除貴州、西藏外,其他6個民族省區的實現程度都在60%~89%之間,部分省區還處于不穩定狀態;“城鎮人口比重”,除內蒙古外,廣西、寧夏、新疆、云南、青海的實現程度都在60%~89%之間,離全面建設小康標準還有一段距離,貴州、西藏的實現程度不及60%,要在2020年達到小康標準十分艱難。“文化教育”指標中,民族8省區實現程度最好的是“平均受教育年限”,除了內蒙古、新疆實現程度達到或基本達到小康標準,其他6個民族省區的實現程度都在60%~89%之間,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準尚有一定距離。“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除了云南外,其他7個民族省區的實現程度都不及60%,與全國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與小康標準距離遙遠。“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除了內蒙古外,其他7個民族省區的實現程度都不及60%。“文化教育”是嚴重制約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因素。“資源環境”指標中,“環境質量指數”除了廣西已經達到小康標準外,其他7個民族省區的實現程度都在60%~89%之間,離小康標準還有一段距離。“單位GDP能耗”,除了西藏因未開發達到小康標準外,廣西達到60%~89%的區間,內蒙古、寧夏、新疆、云南、青海和貴州的實現程度都不及60%。“生活質量”部分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了內蒙古外,其他7個民族省區的實現程度都不及6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指標,除了內蒙古外,廣西、云南、寧夏、青海的實現程度在60%~89%之間,西藏、貴州、新疆的實現程度不到60%。“社會和諧”部分的“城鄉居民收入比”指標,除了內蒙古、新疆外,青海、西藏的實現程度在60%~89%之間,廣西、云南、貴州、寧夏的實現程度不及60%。“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寧夏、新疆、青海的實現程度都不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