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詞匯學習是關鍵,如果不能掌握足夠多的詞匯,就無法完成有意義的表達。本文擬從信息加工理論出發,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這四個階段進行分析,并初步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信息加工理論;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來說,詞匯學習是關鍵,如果不能掌握足夠多的詞匯,就無法完成有意義的表達。在傳統的詞匯教學中,要求老師首先要講清楚詞匯中單個漢字的字形、讀音、意義,然后再講清楚詞語的用法。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一個詞語一個詞語的學,這樣刻板式的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習者自身的語言習得過程,忽視了學習者運用語言能力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語言的內容和意義的內在聯系。對外漢語詞匯學習不應該僅僅是教與學的簡單聯結,而應該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過程。
索爾索在《認知心理學》中認為:“認知心理學研究我們如何獲得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又怎樣表征并轉化為知識,它怎樣貯存,知識又是怎樣用來指導我們的注意和行為。它涉及心理過程的全部范圍—從感覺到知覺、模式識別、注意、學習、記憶、概念的形成、思維、表象、回憶、語言、情緒和發展過程,而且還貫穿于行為的各個領域。”這樣的一種信息加工理論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詞匯教學,詞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簡單地將接收的信息相加,而是要求學習者的大腦依據過去的經驗對輸入的刺激加以編碼、記憶和貯存。
下面結合信息加工過程中幾個重要概念——知覺與注意、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階段談談與對外漢語教學的聯系。
一、知覺與注意
知覺是認知的起點。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覺是確定人們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義的過程,或者說,知覺是一種解釋刺激信息,從而產生組織和意義的過程。”(樂國安,1986)人們首先通過感覺刺激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進入人們的大腦后會經過一系列的加工過程,其目的是將感官獲得的感性直觀信息轉化為有組織有意義的信息。
注意是人們心理活動對其他對象的離開,對某一對象的集中。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注意,說明他已有的知識經驗與這一事物產生了聯系,而他對這一事物的新奇性產生了直接興趣,引起注意。此外,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還與注意的保持有很多的關系,新異的刺激雖然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人如果對他不理解,即使引起了注意,也只是一時的,這種注意會很快失敗。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的注意,并讓這份注意保持到觸發其知覺活動很重要。一些獨特的意象會引起學生的注意,一些頻繁出現的意象則會通過感覺刺激進入大腦。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應及時找到與詞匯相關的、獨特的、頻繁出現的意象刺激知覺系統,與大腦中的已有圖示進行模式匹配。
二、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
人通過知覺與注意從外界獲得信息,經過大腦的信息加工再在記憶中貯存下來。外部信息經過感覺通道先進入短時記憶,短時記憶中的信息經過適當次數的重復或復述,就可以進入人大腦的長時記憶系統當中。當新進入短時記憶的信息和長時記憶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學習者就理解了新信息或知識。
在詞匯教學中,如果老師的“教”,對學生來說只是產生了短時記憶,那么,教學就是失敗的。在抓住學生的注意,喚醒大腦中已有圖示的基礎上,要爭取讓學生真正記住所學的東西。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1.絕不孤立地講一個詞語。讓學生大腦中的詞語成鏈條狀或組塊狀,當一個人大腦中這樣的詞語結構越多時,其短時記憶能力就會越強。這樣,學生的記憶壓力會減小,短時間內又會有一定的詞匯量積累。2.即使信息進入大腦的長時記憶系統中,這些信息也是有可能會遺忘的,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創設語境,反復不停地強化和復現所學的詞語。
外在的刺激引起人們的知覺與注意,一些具有區別性特征的知識會進入知覺系統,進行模式匹配。也就是說,新的知識進入大腦,就像是一本新書進入圖書館,圖書管理員就會按照圖書之前的分類把它放到同類書中,如果現行的分類沒有適合此新書的,即模式不匹配,那么,新書會被歸到一個新的類型中去。人的大腦自然也會像圖書重新歸類一樣組織原有的知識。當所有的知識的模式匹配都完成時,知識會存在短時記憶中,最后短時記憶會在不斷地提取中轉變成長時記憶。對于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來說,將詞匯變成長時記憶并不是教學的終極目的,而是要在這一過程中,達到詞匯使用的“自動化”。所謂的“自動化的”過程就是在強化式的實踐中應用某個詞語需要很少的注意或者根本不需要注意的過程。“根據Sweller,有效的教學是這種教學目的和過程,是引導學生建立圖式,最后對信息進行自動加工。”所以詞匯教學也需要達到這種“自動化”,學生對一個詞語不需要很多注意,就能夠不費力地認出來或者是運用出來。
三、對對外漢語字詞教學的啟示
根據認知信息加工理論,我們知道學生在學習一個新詞語時會經歷四個階段: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
第一,感知階段。學生首先感知的對象肯定是詞語的音、形、義。但是這些內容沒有獨有的特征,所以不會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長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我認為,對于一個將要學習詞語,應先不展示它的音、形、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圖片的展示,也可以是親自示范等形式。首先在視覺上給學生以沖擊,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我應該用什么詞語去描述剛才的圖片或情景”,這樣既可以喚起已有圖示,即已有的詞語儲備,又可以對所學的詞激發起興趣。
第二,理解階段。理解不僅僅是知道詞義、理解意思,更重要的是學會應用。因為教師教給學生的,不是語言中的死板詞匯,而是言語中的“活”的詞匯。語言中的詞匯是靜態的,詞義可以很簡單地描述出來,但是言語中的詞匯是動態的,詞語釋義和使用離不開語言環境,詞義隨語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要結合語言環境和真實的言語句子來進行詞語教學。需要注意的是:1.語境必須是符合實際情況、真實的;2.詞義的講解遵循適度原則。可能有些詞語的釋義很多,但其中卻包含部分生僻不常見的意思,這部分就沒必要介紹給學生,初次學的詞語要謹防造成認知負荷。
第三,聯結階段。也就是大腦中的模式匹配,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把新詞結合到他們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這一階段很難,也很關鍵。聯結的過程同樣是詞語鏈條狀或組塊狀的過程。例如,學“領口”,很簡單的就可以用一張有“領口”的圖片或是直接指學生衣服的“領口”來讓學生認識這個詞,當然還要喚起他的已有圖示“口”的意思,進而聯結起“袖口”“門口”“路口”等一系列的詞語。
此外,所學詞語和已有圖示在聯結時應該不包括詞語釋義的聯結,也就是說,釋義要避免循環釋義。比如,講詞語A,發現已學的詞語B和詞語A的意思相近,就告訴學生詞語A就是詞語B,詞語B就是詞語A,這樣不是聯結,只是一種錯誤的循環釋義,導致的結果可能就是詞語A和B學生最終混淆,都用錯。我認為,如果不可避免地非要用到近義詞,那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搭配一個語境,簡單比較兩者的不同。
第四,自動化階段。即學生大腦不需要太多有意識的努力就能夠對詞語自動地進行使用。短時記憶存儲起來的詞語,依靠不斷提取,可以把詞典里的詞語變成心里的詞語。因此,本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提取。在教學時,最有效的提取方式應該是課堂活動,有趣的課堂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習樂趣,還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對字詞進行有意義和有深度的加工。當詞語不再是機械地死記硬背,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中時潛移默化記住的,學習也就不再是力氣活。活動可以是設計情境型的、問題解決型的,也可以是交際型的,根據詞語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活動。當然在活動的進行中,教師應該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釋與糾正,保證有效的提取過程。
信息加工理論具有深刻理論內涵,本文只是結合相關理論以及教學實踐的感受淺顯地談談這一理論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實際幫助。關于信息加工理論,還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研讀與思考。
參考文獻
[1]安德森.認知心理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2]王蘇,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羅伯特·L·索爾索.認知心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4]沈禾玲,蔡真慧,徐麗莎.漢語字詞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張曉蘇.認知心理視角下的對外漢語詞匯課堂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6]劉琛.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對外漢語詞匯教學[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董云虹,女,1990年生,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