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榮
(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校,重慶 404100)
論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教育滲透
楊世榮
(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校,重慶404100)
摘要: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關注學生成長特點,加強對初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新時期的初中政治教育必須進一步拓展新的思路與方法,尤其是要加強德育滲透工作。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學過程;德育;滲透
在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滲透德育教育這一目標,是我們急需探索并解決的課題。
一、正視目前思想政治課的外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首先,社會價值觀念的混亂給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極影響。我國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基本上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逐步邁進的過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在新與舊、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觀念撞擊中,人們原有的信念、利益關系、人際關系受到沖擊,出現了所謂的“信仰危機”。在價值觀念的變化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放任自流的自然主義傾向,面對個人主義、虛無主義的不良影響,沒有進行有效的抵制,更沒有理直氣壯地、旗幟鮮明地強調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面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沒有進行有說服力的評判、分析和引導。價值觀念的混亂必然導致青少年在道德認識上的下滑或無所適從。
其次,社會的文化環境中不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的因素。影視片中的暴力、兇殺、情色充斥,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嚴重;有些作家不去宣傳革命傳統,描寫改革開放中祖國發生的變化和出現的先進人物,以優秀的作品去鼓舞人、激勵人,而是挖空心思去描寫性解放、性自由;街頭書攤擺放的一些書刊令有識之士不堪入目;有些圖書館、少年宮等或者倒閉,或者改換門庭,各種游藝廳、娛樂場所卻大量涌現。這些現象嚴重地侵蝕著青少年心靈的健康。
同時,家庭教育的小環境也不容忽視。有些家長過分地注重孩子們的身體而忘記了他們整個心靈的塑造;對孩子嬌慣、袒護有余,嚴格要求不足;望子成龍心切,重視智力開發而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不少家長對孩子包辦代替,使孩子們的自我生活能力、勞動的觀念和技能技巧嚴重欠缺。一些家長不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而是盲目攀比,使孩子們身心負擔加重,當孩子們達不到家長的某種要求時,不是耐心地引導、說服,而是進行打罵,等等。家庭教育發生了傾斜,如不予以扭轉,對孩子們品德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這些不利于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因素,必須正視。
二、榜樣激情法
初中思想品德課中介紹了許多經典人物和先進事跡,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榜樣,分析他們所處的歷史背景,講述他們的先進事跡,挖掘他們的崇高思想品德和優秀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達到“見賢思齊”的目的。例如,初一年級思想政治課講《愛國情操使人們產生對祖國強烈的責任感》這一知識點時,教學中就以錢學森為榜樣,講述以他為代表的我國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為了打破50年代中期少數大國的核壟斷,肩負國家的重托,懷著為祖國爭光、為人們爭氣的雄心壯志,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在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我過第一顆原子彈,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典型事例,讓學生明確愛國不僅僅是對祖國的一種情感,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三、對比激情法
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些知識的理論性較強,學生不易理解,可用激情法來對相反事物的相同點或相似事物的不同點進行比較,從而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例如,初三年級思想政治課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一知識時,針對現在有極少數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中暫時遇到一些困難不理解的問題,我用學生所學過的中國近、現代開放20年來所取的輝煌成就這是一具體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一偉大真理。通過比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教師要提高自身德育素質
(一)以生為本,體現人文關懷。
對于教師而言,首先要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體現人文關懷,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觀察和了解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興趣和需要,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產生知識與價值上的共鳴,使學生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成長中的價值上的認可或體悟,從而使學生熱愛政治學科,通過努力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其次作為政治教師,不僅要在本學科的教學中關心學生,同時也應該具有一種終極關懷精神,它可以表現在教學及與學生交流的各方面,例如,它可以在道德方面表現為無條件幫助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學生的奉獻精神,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對真理的熱切追求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并用這種精神來對待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二)自我完善,發揮榜樣作用。
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這就決定了教師的道德修養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學生培養成有高尚道德的人,前提是教師本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政治教師更應如此??鬃釉浾f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展現積極的精神狀態和最佳的行為表現,以正面的力量影響和教育學生,以德育人、以德樹威。
五、理論聯系實際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本身實踐性很強,時代氣息濃。只有理論結合實際,學生才能通過對具體、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確地理解和準確地把握理論所概括的內容。因此,恰當地聯系實際,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是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徑有:在課堂教學中,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政治知識觀察社會、分析時事;在課堂教學外,帶領學生邁出校門、走上社會。如鼓勵學生堅持收看“新聞聯播”、瀏覽報刊,從關心國內外大事以及發生在身邊的大小事入手,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觀察分析到的社會現象和教材上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討論,真正“學以致用”;引導學生運用政治知識分析時事,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地取材,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工礦企業、機關參觀,進行社會調查,請企業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講課等,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了解社會,可以感覺到政治學科的實用價值,既深化了課堂知識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還培養了學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學科的知識、教育功能得到有機結合。
總之,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提高教學質量,一定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