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梅+馮鑫+文晉
摘要:
實現教育公平是縮小教育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的重要基礎,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高職教育,規模上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低位上卻出于弱勢局面,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很多,教育不公平是主要原因。高職院校想要實現內涵發展和跨越式建設,教育公平很重要。
關鍵詞:教育公平;高職教育;高職院校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學校硬件設施建設、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發展,高職學生規模也逐漸擴大,基本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為更多高中畢業生提供了繼續求學的教育機會。但是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配置和教育結果的不公平待遇,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質量以及就業情況都與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從這里可以看出,政府非常重視高職教育的發展,但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做到教育公平很重要。
一、教育公平的內涵要義
教育公平, 是指人們在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共享教育的資源、享受教育的成果等方面具有相對均等的條件和公平的待遇。
①總的來講,就是要求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教育起點公平就是指每個人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可以在法定年齡走入學校,站在統一的起跑線上;教育過程公平主要是指教育資源的配置是均衡的,實現各個級別階段的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各個地區教育資源配置均衡。整個教育系統資源配置機制是完整的;教育結果公平是指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果和接受教育的結果都是公平的,特別是受教育的結果的公平對受教育者的影響是深刻的。對于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的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資源配置的均衡和教育結果的公平。
二、 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
教育資源配置一是指社會總資源對教育的分配,其實就是指社會對教育的總投入;二是指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教育間的分配,主要是強調不同級別教育資源的投入比例,是教育資源的縱向配置;三是指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教育的學校間的分配,主要強調的是校際之間教育資源配置問題,是教育資源的橫向配置;四是教育資源在各地區教育間的分配,主要涉及區域和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第42條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行了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這里其實重點強調的就是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問題。
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辦學規模和人才培養方面占了高等教育很大的比例,但是由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高職院校在區域、城鄉、校際之間表現出巨大的差異,也使得高職教育整體上的發展舉步維艱。從區域來講,東部的經濟條件遠勝于中西部,市場在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自然而言傾向于東部,而政府在進行教育資源配置時也向東部的高職院校傾斜。雙重的資源配置傾斜使得東部高職院校在生源選擇、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方面遠勝于中西部。這種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還導致中西部的高職院校的數量上也遠少于東部,中西部很多可以上本科的高中畢業生最后連高職院校也上不了。從城鄉差距來講,這種資源配置不均衡就表現的更為明顯,很多地區的高職院校都在郊區或是區縣,而本科院校的校區則多在主城區比較繁華的位置,以重慶為例,因為學校的發展進程,很多學校都選擇擴大校區。新校區優先選擇權總是屬于本科院校的,高職院校大多轉移到了永川區、合川區和江津區,有的甚至搬到了縣城,而本科院校基本上是在主城的郊區擴建自己的新校區。高職院校培養的都是應用型人才,特別注重學生的實習實踐經驗,如果院校遠離經濟發達地區,將不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從同級校際之間來看,教育資源的配置也是十分不合理的,同屬高等教育,國家和地方政府對高職院校的投入遠比不上本科院校,不管是資金的投入還是政策的傾斜,高職院校都沒有得到政府的合理重視。這種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讓我國的高職院校在未來發展上遭遇重重阻礙,學校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一直處于下風,雖然近年來國家強調要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政策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一直以來社會對高職教育抱有歧視的態度,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也不能在短時間內消除。因此,只有得到政策的保障,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高職院校才能獲得充足的教育資源進行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辦學條件和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職教育的內涵發展,以辦學實力說話,贏得社會的尊重。
三、實現教育結果公平,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競爭力
教育結果的公平主要指教育資源配置結果的公平和接受教育的結果公平,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上文已經提到,本文的教育結果公平主要是指接受教育結果的公平,顧名思義,就是指學生在一段學習經歷以后所獲得的結果以及影響。這里涉及到兩個概念,教育產出和教育影響。教育產出表示的是在教育系統中, 通過教育過程和接受到的教育資源后獲得的一種直接的結果, 教育產出的質量和教育資源的配置直接相關。教育影響表示的是教育的一種間接影響, 來自于當前教育的產出以及先前的教
育經驗。也就是在社會中這種教育結果得到的一種待遇,如找工作,升職。高職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之后的教育階段,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但是接受高職教育的個人在社會常常遭遇學校和學歷的歧視,在找工作和職業生涯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公平待遇。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學歷序列中屬于專科,總體來說,同樣是應屆畢業生,人們對高職的學歷認可度是低于其它高校的,東部高職畢業生要比西部畢業生就業機會多,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往往要比冷門畢業生就會機會多,并且在高職畢業生就業的過程中,也面臨著性別差異的問題,往往男生要比女生的就業機會多,待遇好。②同時,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中國“學歷至上”理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長認為專科學歷一文不值,只有成績不好的學生才會選擇高職院校,同時認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只能從事技術類的體力勞動,因此寧愿復讀或是出國留學也不會讓孩子就讀高職院校。這種誤讀不僅讓高職院校的生源受損,同時也給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困難,中國這種誤讀的消解不是一時的,想要消除這種錯誤的觀念,政府就必須要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體系保障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的公平性,實現教育結果公平,高職院校的未來發展才能得到保障,高等教育的發展才能更加完整和系統化。
結語
高職院校存在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辦學機制不夠靈活,教育設施、設備亟待改善等問題,人才培養的數量、結構和質量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改變這些問題,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健全和完善我國教育體系,就必須做到教育公平,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基礎,教育結果公平是保障。當高職院校獲得充足的教育經費和教師資源,就能改善辦學條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質量人才輸送和教育結果公平能夠保證高職院校獲得良好的社會美譽度,得到社會的認可,改善公眾對高職教育的歧視態度。一個有實力和社會美譽度的高職院校會得到更多的高中畢業生的選擇,這也會讓高職院校在生源上得改善,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關鍵點就在于做到教育公平。
[注釋]
①楊振升,試析高職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公平[J].教育與職業。2008.4.
②江濤.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問題的社會學思考——以社會分層理論為視角[D].西北大學,2009.
(作者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2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