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紅
摘 要: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才能讓學生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真正走進語文,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課堂也才能夠直叩學生的心靈。以執教的《最后的常春藤葉》一課為例,談談在教學中的嘗試。
關鍵詞:激發;樂趣;案例;反思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從語文學科學習方式的角度看,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自主閱讀、自主表達等方式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體驗學習的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筆者以《最后的常春藤葉》一課為例,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嘗試。
一、設置情境,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播放落葉視頻,通過相似情境引導學生走進課本,激發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
教師導入:落葉紛飛,有人贊美:“這是一場絢麗的舞蹈。”有人感傷:“這是生命的凋零?!倍适轮械沫偵盒〗?,面對紛紛而下的常春藤葉,她產生了哪些感受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歐·亨利的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
【設計理由】這一環節旨在營造與文本相似的氛圍,通過教師深情并茂的導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課堂主體意識,自覺調整學習心態,使語文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
二、問題引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教師引領:我們細細觀察這最后的常春藤葉,竟然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你發現了嗎?
學生明確:(依附在那堵松動殘缺的磚墻上、貼在墻上、仍在墻上)這不是長在樹上的常春藤葉,而是畫在墻上,是一幅畫。
教師追問:這是誰畫的?為什么畫的?
學生明確:這是貝爾曼為挽救瓊珊的生命而畫的。
【設計理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環節通過層層追問,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熟悉文本,同時明確本節課自主學習的內容,所有的思考都圍繞這最后的常春藤葉以及畫這片葉子的人展開,從而使自主學習方向明確,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三、合作探究,呈現自主學習中有價值的問題
問題1.最后的常春藤葉對瓊珊究竟產生了什么影響呢?請結合文中相關的語句加以分析。
小組討論明確:在第18段,“一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葉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光禿禿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動殘缺的磚墻上”。(消沉)
第40段,“仍然有一片常春藤的葉子貼在墻上”……“靠近葉柄的顏色還是深綠,但是鋸齒形的邊緣已染上了枯敗的黃色”“它傲然掛在……”。(絕望)
第46段,“那片常春藤葉仍在墻上”。(振作)
小結:看到最后的常春藤葉未曾凋落時,她認識到生命的頑強,從這片常春藤葉上獲得了希望和信心,從絕望中振作起來了。
問題2.這樣的貝爾曼,在生活中卻截然不同,小說是否有意拔高人物形象呢?
討論后明確:貝爾曼其貌不揚,邋遢的胡子,卷垂著,頭怪怪的,身體瘦小,眼睛迎風流淚。他是一個生活艱難、脾氣暴躁的失意的畫家。
教師引導深入研究:這是不是貝爾曼的全部呢?我們一起來研究32~35小節。
請學生分角色朗讀32-35小節,在文本中感悟人物形象的特點。
討論后明確:
第33節的“嚷”是貝爾曼聽到瓊珊的想法之后,替瓊珊的生命擔心,不希望瓊珊因此而自暴自棄,失去自己的生命。
第35節的“嚷”,首先是對蘇艾的誤解而嚷,也表現了貝爾曼幫助她們改變現在這種處境的期望,突出了他的善良、關心他人的特點。
通過“咆哮”“嚷”,我們看到一個外表暴躁,而內心仁愛、善良的貝爾曼。他希望總有一天,要畫一幅杰作,就可以帶領瓊珊他們離開這里了。
問題3.最后貝爾曼有沒有畫出一幅杰作呢?文中說最后的常春藤葉是貝爾曼的“杰作”,你贊成嗎?
①藝術上:畫技一般,這幅畫顯然不是“杰作”;
②所謂“杰作”不是說它藝術上有多高的成就,而是因為它拯救了一個瀕臨死亡的年輕生命,這是貝爾曼用無私的愛心和勇于犧牲的精神創作的,是貝爾曼畢生心血的凝聚,彰顯了他高貴的靈魂和人性的光輝,它是無與倫比的“杰作”。
小結:當然作者不僅為我們塑造了勇于奉獻的貝爾曼,還塑造了情深義重、悉心照料瓊珊的蘇艾,醫德高尚的普通醫生,他們用善良無私點燃了瓊珊生命的火花,共同譜寫了一曲人性的贊歌。
【設計理由】
1.這一環節主要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2.在解讀文本過程中,筆者把學生的好奇心放在第一位。因為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尋求知識的動力。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文本,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困惑,喚醒了他們心中的問題意識,這樣學生才能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筆者從他們的問題中,獲得了很多預設之外的信息,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質疑中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
四、教后反思
綜合這節課,筆者認為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筆者將生活中常見畫面展現出來,營造與文本相似的氛圍,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有探究文本的渴求。而關于“常春藤葉”的設問,則明確了本節課閱讀的方向,同時又讓學生始終圍繞本節課的重點探究文本,這為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合作探究,引領學生自主學習
探究文本的過程中老師由傳統的授業者,轉變為引導者、聆聽著和參與者。研讀文本過程中,學生提出了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這是自主學習的深入,同時也是學生真正積極思考問題的體現,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因此更為深入。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適時地引導,讓學生能夠讀懂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意義。
3.鼓勵創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最后一個環節是為人物寫頒獎詞,這是學生本節課學習的延伸,也是學生自我肯定的需求。對成果的展示,讓學生有了成就感,才能將自主學習延伸到課外,將語文學習內化為一種自覺的需要,也是自主學習的最終目的。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