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美
摘 要:《課程標準》和《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都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及方法,將課程教學與信息資源進行有機結合,擴充教育教學資源,形成一種互動、開放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老師的教學模式進行全面創新,時刻注意學生的思維模式,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結合教學經驗對信息技術和課程改革的整合做如下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化學教學;有效性
一、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化難為易
初中生正處于青少年期,思維模式正由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雖然對抽象的事物已有模糊的概念,但在處理問題時,仍有感性方面的摻雜。初中化學課本的上冊的構成部分大多為理論知識,比較難懂,看不見摸不著,如果采用之前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理解。很多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消失,開始掉隊,出現了較嚴重的兩極分化。我將該部分知識中的某些難點設計制作成動畫加以演示,變微觀為宏觀,變靜為動,變抽象為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微觀概念,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學習時不再覺得枯燥無味,難點不再難理解,而是對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難點很容易就突破,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升。
二、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是將文字、圖像、聲音、畫面等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感覺好奇又能提供豐富的信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這一特征,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需把握好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契機,充分調動學生視、聽等多種感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由此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由聽覺獲得的信息可記憶15%,由視覺系統獲得的信息可記憶25%,同時由聽覺和視覺兩種傳遞系統接受的信息可記憶65%。運用信息技術可吸引學生的眼球,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翻轉課堂
以往的教學過程一般是分為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方面,所謂知識傳授就是老師在課堂中的教學部分,知識內化就是課堂完成后學生通過課后復習、作業等來完成。實施翻轉課堂就是完全顛覆這種模式,知識傳授是借助信息技術在課堂后完成,知識內化是在課堂中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學生是主體,自由掌握自己的學習。實施該模式后,通過視頻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去控制自己的學習方式。而通過視頻則完全不用擔心這種問題,學生在遇到理解的地方就可以選擇快進,不懂得可以反復聽講,也可以做筆記,甚至還能與老師聊天尋求幫助。
四、運用信息技術模式一些危險性大、有染環境的實驗和一些錯誤操作造成的嚴重后果,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如,在《一氧化碳的性質》一節中,一氧化碳為劇毒氣體,實體實驗根本無法完成,如果采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就可觀察到實驗的過程及反應產生的現象,這樣既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實驗,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又如,一些實驗,如果操作錯誤可導致實驗失敗,甚至損壞儀器,還有危害人們身體的危險,根本無法演示實驗給學生,這類實驗就可以制成虛擬實驗課件,模擬出錯誤操作可能會帶來的后果,加深學生的印象,后期教學還能反復使用。又如,氫氣的可燃性實驗,如果氫氣不驗純直接用則會導致整個的實驗裝置發生爆炸,玻璃儀器炸成碎片,酸液四處飛濺,同時配上爆炸聲;實驗制取氧氣,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氣后,先停止加熱,水槽內的水倒流,灼熱試管炸裂等。
五、運用信息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推廣和計算機網絡普及,各種課堂教學如優質課、公開課等的評比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似乎已經成為此類課評選的必備條件之一。我認為信息技術使用主要是“合理”“適當”。“合理”是指在時機正確時使用,不是只單純地追求美觀。“適當”就是要恰到好處,用得適時。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以下幾個誤區:用信息技術替代有必要的板書和操作簡單、明顯的實驗。有老師會把簡單的問題放大,也有的老師把課件做的不突出主題,蓋過原本要表達的本意。
隨著當前科學水平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學的必要手段,使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成為課程教育的組織者、開發者,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馮光潔.提高烏海一中信息技術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