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代教育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日常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初中數學網絡課程的開發應運而生;“微視頻”作為網絡課程開發的重點項目之一,其與課堂教學的整合走在改革的前沿;以“解一元一次方程1”為例,具體闡述了“微視頻”在日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機整合的嘗試,以及由此獲得的啟發和思考,為后繼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視頻;課堂教學;整合;啟發
“微視頻”的開發和應用,是我們網絡課程開發的重點項目之一.所謂“微視頻”,目前學術界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筆者界定的“微視頻”,指的是時長在10分鐘以內的,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設計的,供施教者輔助教學或為學習者自主探究、自主思考提供輔助平臺和腳手架的能在各類終端瀏覽和交互的視頻片段.我們初中數學微視頻的制作工具主要是Camtasia Studio 7、PowerPoint和幾何畫板等.目前我們研究的課題是“如何將‘微視頻有機地滲透于課堂教學”,從而更好地為日常的數學課堂教學服務.本文以筆者在鹽城大豐送教時開設的一節研究課為例,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闡述“微視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嘗試.
一、基本情況
1.學情分析
學生來自鹽城大豐市實驗中學,是借班上課,因此,對學生的總體情況不是很了解.但根據進度分析可知,學生已經有了小學“解簡易方程”的經驗,并在此之前已經經歷了“從問題到方程”的學習,知道了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工具,但上一課列出方程后并沒有求出方程的解,學生有求出方程的解并徹底解決問題的欲望等.并通過側面了解,發現大豐市實驗中學的學生熱愛學習,善于動腦,對數學學習有著較高的熱情和信心,有扎實的數學基本功,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有小組協作的基礎和經歷.
2.教材分析
(1)所授內容在教材中的位置
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學生在學習了有理數的運算、用字母表示數、整式的加減和從問題到方程等內容后來學習的,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學中的基本運算工具.本節是有理數和整式運算的綜合,是后面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同時也是后繼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礎,在整個初中教材體系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習目標
①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②通過觀察實驗探究等式的基本性質,并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③在解方程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檢驗的作用,養成檢驗反思的好習慣;
④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將方程變形為x=α的形式,體會“轉化”的思想方法;
⑤在學習過程中,勇于闡述自己獨特的見解,學會尊重和傾聽,在共同探究中提高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悟并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并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學過程(有刪節)
1.自覺體悟
……(省略課題導入)
體悟:
師:研究解方程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游戲,請同學們拿出課本,你能用一根手指將其頂起來嗎?(學生紛紛嘗試游戲)
生1:我能.(當場展示)
師:說明我們找到了它的一個支點,即平衡點.如果換成一把直尺或鉛筆,你還能嗎?(學生再次嘗試游戲并交流感受)
師:當筆平衡時,說明支點兩邊的質量相等,若設其中一邊的質量是a,另一邊的質量是b,則可得等式a=b.我們知道,像x+1=3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即方程屬于等式,要研究如何解方程,我們先來看看等式到底有什么性質,因為等式的性質正是我們用來求解方程的基礎和依據.
啟示:此環節通過學生喜歡的游戲,引導學生感受“等式”或“平衡”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來源于生活,滲透今天將從生活實際出發來研究“數學”中的等式問題.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回顧等式和方程之間的關系,自然導入今天的任務是先研究等式的基本
性質.
探究任務:
師:如果在天平的兩邊添加或減少相同質量的砝碼,天平還能平衡嗎?
請你先猜想一下,然后我們來觀看視頻中的實驗,同時將實驗中觀察到的數據和現象記錄到表1中的第1、2列內.
表1
學生先猜想,“天平能平衡”,接著播放視頻(如圖1,是視頻截圖),學生認真觀看視頻[視頻全長51秒,第一次加20g砝碼,第二次再加60g,兩次共加80g],同時記錄各自觀察到的數據,視頻結束后師生共同完成表格(如表2).
啟示:此處播放的視頻,是由筆者在課前根據本課需要準備和錄制的,通過這段視頻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研究的熱情和積極性,順利地讓學生在自主思考的情境中獲得和理解了新知.這里,借助“微視頻”來解決新知的探究.
2.知識應用(含例題解析、變式引領等略)
3.效能評價
……
師:你能利用等式的性質,把“1=x”變形為“x=1”嗎?
(學生感到了困難)
生14:我覺得“1=x”就是“x=1”,這需要變形嗎?
師:是的,我們的直覺告訴我們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這里是需要我們來說明這個結論為什么正確.
生15:我是這樣想的:“1=x→1+0=x”,根據“和減一個加數等于另一個加數”得“x-1=0”,從而得到“x=1”.
師:由“x-1=0”得到“x=1”的依據是什么?
生15:因為1-1=0,所以x=1.
生16:我可以根據等式的性質2,在等式x-1=0兩邊同時加上1,即可得x=1.
師:非常好,我們幾位同學合力解決了這個問題,但生15前面處理時是根據小學的算理來解決的,本題是要求“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處理,你能仿照生16思路來思考出解決的方法嗎?(學生再次思考、演算,再集體交流)
……
教師匯總學生零散的回答,并組織學生觀看微視頻詳解[視頻全長1分28秒,如圖2是視頻截圖]
師:你能根據剛才的學習,利用等式的性質,把“-1=x”變形為“x=-1”嗎?
……
啟示:本題是等式性質的綜合運用,對于剛剛接觸等式性質的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因此,出示本題后,學生的思維一時受到了阻礙,零星的嘗試和回答是可貴的,更是學生最本真的思考.
三、教后感悟
本課中,通過三段“微視頻”,恰到好處地引發了學生的自覺思考,為學生自主地探究等式的性質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和臺階,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惑,巧妙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參考文獻:
潘建明.解讀自覺數學課堂[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周洪琪,中學高級教師,常州市初中數學骨干教師,常州市初中自覺數學教育潘建明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常州市武進區嘉澤初級中學教務處主任.研究方向是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實踐,曾獲江蘇省初中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評比一等獎、常州市數學優質課評比一等獎.參編多本教輔用書,在《時代學習報》《考試周刊》《初中生世界》《常州教師教育》等雜志上有多篇論文發表。
注:本課是2013年10月25日常州市初中自覺數學教育潘建明名師工作室在鹽城大豐市“送培”時由筆者開設的示范課,有刪節。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