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利
摘 要 留守兒童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2014年全國共有6200萬留守兒童,他們的父親或母親外出打工或者離異,長期不在孩子身邊,隔代撫養情況很普遍。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義務教育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本研究以濟源勛掌學校為代表,對留守兒童群體的教育現狀分析并研究幫扶措施。
關鍵詞 留守兒童 教育 幫扶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16-02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務工,由此在農村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
克井五小位于濟源克井勛掌村北,距市區約有13公里,大多數家長文化程度偏低,在市區周邊打工的居多,早出晚歸,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飲食、住、行多由爺爺奶奶負責。而在這群孩子里,有些孩子更是長期和父母分離,這些孩子的生活、學習、心里、社交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均令人擔憂。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動,其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得不生活在結構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留守兒童與留守的單親生活在一起、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被寄養在別人家里等等。
通過對部分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托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大多數;極個別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這些監護人都普遍認為,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甚至部分監護人,因為忙于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同時,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范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患。
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中小學時期,是人生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錯過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長輩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的任務,使家庭教育處于零狀態。
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后,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連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地輔導學生,更不用說老年人了。
調查顯示,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二、留守兒童調查
學校三年級黨浩哲出生不久母親便離開人世,其父親受到打擊,身心受挫,慢慢養成了吸煙、酗酒的習慣,不思進取的生活態度,最終開始不務正業,長年不回家。黨浩哲由姑姑、姑父撫養,而姑姑、姑父的家庭條件一般,文化程度也不高,又有自己的親生兒女,因此對黨浩哲便是疏于管理,放任其成長,甚至連最基本的吃飯、穿衣也不能完全保證,使他的生活一團糟。黨浩哲長時間不洗澡,連每天都洗臉都沒人管,衣服也長時間不洗,透著一股酸味兒。有次見他拿著一包方便面或一個饅頭到學校,一問才知道是沒有吃飯。
而他的學習情況也很糟糕,課堂上有時發愣,有時左顧右盼、東倒西歪、亂摸亂碰,唯獨不學習。在班級里他也沒有要好的朋友,經常獨來獨往,對人不表示親密感,還有些冷漠。
五年級衛怡霏,三年前父母離異,長期和爺爺奶奶居住,至今,只見過母親一面,爸爸在市里打工,一個月回來一次,在家呆幾分鐘便匆匆的離開,很明顯爸爸對她已無暇顧及,只送些錢而已,爺爺奶奶都是鄉下人,年齡又大,只能照顧她的生活起居。
這孩子很聰明,曾考過班里第一名,但現在淪落為倒數,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這孩子心理上極為敏感,十一歲的年齡,她怨父母,每天看上去很孤獨,神情有些落寞,很需要朋友,卻又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因此她基本上沒有朋友,同學們都對她“敬”而遠之。她在經濟上應該是拮據的,她總是穿著一雙球鞋,一身又破又皺的運動衣,形象很糟糕,她也不在乎,她的父親給他買過一些漂亮的衣服,但她從來沒有穿過。她說那些衣服太漂亮了,穿上扎眼。可能是對父親的怨恨還是……
她的作業總是一團糟,從來不及時的交,字寫得潦草,根本看不清,雖然老師們常常勸她、批評她,但她都是左耳進去,右耳出去,或者根本不聽,依然我行我素。
三、留守兒童幫扶措施
1.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在其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建立和諧良好的親子關系、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學校多次進行家訪,對學生在校情況及時的告知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并指導年邁的爺爺奶奶應該在哪些方面對孫兒給予更多的關注及幫助,以盡量彌補孩子們在成長中的缺失。
2.降低父母外出務工、離異的影響
父母外出務工時,最好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與影響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雙雙外出,則一定要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是能見到孩子們父親或者母親進行溝通,讓他們明白孩子是一個有思想的人,需要愛,不能簡單的用錢解決一切,并協商讓父母親一星期至少回家看女兒一次,每次時間不能低于兩個小時,盡量參加家長會以及學校的各種活動。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能少了母親或父親的角色,隨著年齡的增長,使其心理上能真正接受父母離異的事實,爭取將這件事的影響降到最低。
3.學校的幫扶
(1)經濟上的幫扶
學校的所有教師捐助,幫助他們買學習用品、用具及生活用品,一直持續到小學畢業。
(2)生活問題
學校生活中,老師要給予她足夠的關心和愛,主要表現為生活上的照顧,言語上的表揚、贊賞,調動孩子們生活中的熱情,為其創造一個輕松、快樂、愉悅的學習環境,逐漸的趕走孩子心理上的陰郁,體會到幸福的感覺。此外學校派出2-3名老師負責他們的衛生,讓他們在夏天一天洗一次澡,冬天一周洗一次澡,并督促孩子們洗臉洗衣服,保證了他們的衛生問題。另外學校的小食堂為他們免除餐費,讓孩子們能吃好,吃飽。
(3)學習問題
在課堂上,各位教師通過多關注、多提問、多詢問的方式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必要時課下一對一輔導,逐漸樹立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4)心理及社交問題
這一類孩子往往缺乏關愛,不敢與人溝通交流,心理自卑。學校的每一位老師都有責任多關心他們,與其多談心,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多給一點鼓勵,多給一點關愛,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溫暖,老師的疼愛,用愛的力量去感化、去溫暖孩子們。讓他明白人間有愛、社會有情,他們并不是一個沒有人疼、沒有人愛的孩子,逐漸的完善孩子們的性格,幫他建立正常健康的人際關系,有朋友有伙伴。
經過半年來的特殊照顧與關注,黨浩哲等在生活學習性格等各方面均有了明顯的改善,老師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對這些孩子們更加有信心,他們一定會長成一個陽光健康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03).
[2]朱開鋒.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探究[J].學周刊,2015,(4).
[3]帥科,徐靜.解決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成長問題的對策和建議[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5,(27).
[4]羅晨曦,陳小麗,楊彩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5,(09).
[5]汪如海.留守兒童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5,(05).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