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愛琴
摘 要: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學的手段也變得更加現代化,更加豐富多彩。其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具有顯而易見的魅力,它節省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能夠使文字變成畫面,抽象的化為形象,復雜的變得簡單,靜態的變為動態,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但隨著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也引起了人們較多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效率
如何使電教媒體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取得最佳效果。通過教學實踐認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運用電教媒體要做到“三個合理”。課堂教學中正確使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的對策與思考。在課堂教學中,為正確解決存在的問題及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整體功用,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1.根據學生年齡特征,適當使用電教媒體
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抽象思維能力弱,在設計課件時,可以讓色彩鮮艷一些,用一些生動有趣的動畫創設情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如教學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一》,本課出現的詞語都與春天有關,新課伊始,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春天美麗的動感畫面,并配上歡快的兒歌《春天在哪里》,課文中的詞語: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齊放、百鳥爭鳴都出現在畫面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觸了課文,認識了字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生認識字的筆畫順序時,也可借助動畫效果,在屏幕上用描紅的形式展示生字的筆順,這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讓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提高識字能力。而面對中高年級,電教媒體教學應該逐步減少形象性的聲音畫面,而應注意在激發學生的思維上下功夫,旨在發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中有這樣一句:“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為了幫學生深入理解“大不相同”的意思,我先讓學生說說“大不相同”的字面意思,再引導學生想象別處可能是什么樣?在學生充分交流后再投影當時的中國別處情景的圖片,配以凄涼的音樂,引導學生朗讀: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這里――燈紅酒綠,熱鬧非凡,別處――房屋破舊,凄苦冷清;這里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他們耀武揚威、橫行霸道,別處或行或站的是――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他們骨瘦如柴、衣衫襤褸……使學生在電教媒體的輔助下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為學習下文做了鋪墊。
2.根據教材內容特點,適時使用電教媒體
我們在設計、使用電教媒體時,首先應該考慮到為語文教學服務,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服務。因此,要充分研讀教材,根據教材特點去考慮電教媒體什么時候用,應播放多長的時間。例如《月光曲》一文,分辨事物和聯想,體會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是本課訓練的重點。為了突破這一知識點,當教學進行到第八自然段:“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我用大屏幕將課文插圖投影出來。引導學生朗讀“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美麗。窮兄妹倆凝神傾聽,貝多芬無限深情地彈奏鋼琴的情景。”緊接著第九自然段,播放鋼琴曲《月光曲》。使音樂與插圖的情景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觀其圖、聽其曲、思其文的濃厚氛圍中,隨著緩慢而清幽的琴聲,此時不僅文中的皮鞋匠仿佛看到:“月亮從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來……”,而且月亮也似乎從學生們的心中升起來了,那微波粼粼的海面在他們的心中蕩漾;那輕紗似的微云在學生腦海中浮現;那海面上的大風在他們的耳邊刮起。在教學前,要合理地選擇好電教媒體至關重要,否則就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怎樣才能選擇合理呢?一是要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的,知識的重點、難點,要解決教學中的是哪些問題;二是要找準實現教學目的,突破知識重點、難點的方法;三是要分析使用哪些電教媒體最簡捷、最合理,效果最好。把好這幾點關你就能在上課前合理地選擇好電教媒體,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課堂教學中能否合理地運用電教媒體,也十分重要,否則也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怎樣才能合理地運用呢?一是要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哪些內容用,哪些內容不用;二是教學中,哪些電教媒體單獨使用,哪些電教媒體配合使用,怎樣配合,要設計好;三是教學中,哪些媒體先用,哪些媒體后用,教學到什么環節時用,要用得合理。
3.根據表達情感的需要,適度使用電教媒體
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作用。學生只有融入情境,與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產生共鳴,才能真正使教學成為學生的內部需要,達到讀懂課文、養成能力、升華情感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課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聯軍的罪行。而這些對于學生來說既遙遠又陌生。在教學時成功地運用錄像這一視聽覺媒體,便能完成情感轉折,并使之達到高潮。如老師過渡:“當年圓明園如此輝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轉,通過大屏幕放映“火燒圓明園”的錄像。直觀鮮明的圖像和生動精煉的語言,具體再現了當年那殘酷的一幕。學生親眼目睹了侵略軍的強盜行徑,憤怒之情油然而生。短暫的錄像觀看過后,引導學生到文本中找出描寫侵略者強盜行徑的詞語去體會,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再引導學生去朗讀促進理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在講到五位壯士準備跳崖部分時,我投影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的圖片,引導學生觀看五位壯士的表情、動作、衣服,發揮想象選擇其中一位壯士寫具體。在學生靜心寫話過后播放《紅旗頌》,讓學生在激昂的音樂聲中讀出自己寫的話,更好地引導學生體會五壯士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仇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多媒體的合理運用,是決定語文教學得失的一個關鍵。在設計課件時,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不能單純地以色彩繽紛的畫面,代替了學生的情感朗讀和再造想象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能受課件的牽制,也不能只圍著電教平臺轉,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多花時間讓學生親近文本,深入揣摩精彩的語言文字,通過品讀、賞讀,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并學會積累語言,做到既了解主要意思,又能悟出道理,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只要合理地運用電教媒體,就能充分發揮巨大的作用,幫助師生順利地達到教學目的,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