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平
摘要:伴隨新時期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深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已經成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要解決的教學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廣大教師一直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著嘗試,希望能夠找到最佳的教學方法進而實現課堂的高效性。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初中數學的課堂效率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也希望能和各位進行教學交流。
關鍵詞:基礎教育階段 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效果
引言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通常采用單刀直入的方式向學生講授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然后再借助例題的分析,生硬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因此初中數學的課堂效率一直不是很高。如何改變現有階段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是亟待解決的教學難題,本人結合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效率提出幾點建議。
一、教師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精心設計數學課堂的導入環節,一定能夠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進而能夠實現課堂的高效性。正如名言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教師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可以通過情景式教學方法進行導入:小明的外婆送來一籃子雞蛋,但是這個籃子只能裝55只雞蛋,小明如果3只3只的數,會剩下1只雞蛋,但是小明忘記數了多少次,小明如果5只5只的數,會剩下2只雞蛋,可是又忘了數了多少次。媽媽笑著對小明說:“不用數了,媽媽已經知道籃子里有都是只雞蛋了。”你們知道籃子里有多少只雞蛋嗎?想知道媽媽是如何解題的嗎?學生會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夠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二、進行合理的課堂提問,檢驗學生學習成效
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啟發學生,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學生進行及時的答疑解惑。而課堂提問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很好為學生答疑解惑,因此教師想要提高初中數學的課堂效率,必須把握好課堂提問環節。但是目前的教學實際中,很多教師設計問題時,通常會細化每一個教學知識點,甚至過度的為學生提供了便利,又或者一直進行問答,被提問的學生一旦回答錯誤或者不及時,教師便立即讓其他學生回答,直到有學生回答的答案和教師所設計的答案相符合才結束。但是卻沒有認識到這樣的課堂提問只是將之前的“滿堂灌”轉化為了“滿堂問”,雖然表面上課堂氣氛很活躍,但是實際上許多學生并沒有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因此課堂的教學成效也不夠優秀。要改變這種教學現狀,首先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注重問題的啟發性,這樣才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具體展開而言,包含以下幾點:教師在講授新知識之前要對舊知識進行提問,讓學生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啟發學生通過學習舊知識的方法去掌握新知識。教師在設計新知識的提問問題時,要抓住新知識的重點進行問題設計,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而自主解決問題。通過對知識的強化提問,抓住所學知識中的疑難處設計問題,讓學生從之前的疑惑不解,經過思維訓練后,達到豁然開朗的學習階段。教師只有設計好問題提問環節,才能夠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中的奧秘和樂趣,才能夠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進而獲得學習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更多的展示空間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講授、做題演示,學生只是聽課、看教師解題的教學現象仍舊普遍存在的現有教學過程中。而這樣的教學方式違背了新課改下所倡導的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學習效率較為低下,因此為了有效改善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可以通過建立學習討論組的方式,讓學生之間實現有效的互動和學習分享,讓學生自行解決數學問題。這樣才能夠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進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在講授“如何測量旗桿的高度”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三種不同的測量方法(借助陽光下的影子,借助鏡子的反射現象以及利用標桿),接著讓學生分小組自行選擇相應的測量方式進行實際測量,教師借助此類實踐性活動,能夠讓學生有機會進行知識探究,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還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進而實現理想的教學成效。
四、精挑細選作業類型,落實課堂所學知識
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課堂效率的再次提升。然而,在目前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作業過多的現象,學生為了按時完成作業,甚至會被迫抄襲,一些成績好的學生甚至也為了及時完成作業而選擇抄襲作業。這樣只注重數量而忽視質量的作業布置,不僅不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甚至會抵制學習數學。教師向學生布置大量作業,不僅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會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必須控制好作業量,所布置的作業中涉及到的題目類型要全面,所包含的知識重點要突出,并且要具備一定的典型性和梯度。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認真寫作業,并能夠獨立完成作業,雖然作業的數量減少,但是實際的學習效果卻因為高質量而有所提升。
總結
總而言之,教學并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夠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符合學生的現有學習情況,符合教學的普遍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就能夠取得不錯的教學成效。教師要根據班級內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借助豐富多樣的形式進行學習,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燦麗.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中學),2011(05):108.
[2]鄭月瓊.談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22):30.
[3]朱云明.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4(29):144 -145.
[4]袁霞.構建和諧氣氛,提高初中課堂數學教學效率[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4(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