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們,需要根據“互聯網+”時代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點來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以適應新形勢,這也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務。
【關鍵詞】思政教育;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
“互聯網+”作為互聯網不斷發展的產物,它代表著社會發展的先進性,對社會的經濟形態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另外,它還能夠給社會經濟實體注入新的血液,與此同時,促進了經濟以創新推動改革和發展的空間和條件。“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它充分地利用了互聯網技術和資源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在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中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從而為實現社會提升創新力以及增強生產力的目標提供了條件,互聯網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基礎設施和實現手段,并且為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態勢。
一、“互聯網+”概念的提出
我國“互聯網+”觀念最早出現于2012年11月,當時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召開,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代表發言,提出了“互聯網+”觀念。在于揚看來,“互聯網+”作為我們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它與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緊密地結合起來,作為一種化學公式為人們服務。要想充分發揮“互聯網+”公式的作用,找到適合自己的“互聯網+”公式,是每個行業需要考慮的問題。2014年11月,李克強參加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其主題圍繞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展開,而互聯網就是作是人們的創新以及創業的基礎和手段,為其實現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這次大會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注入了新的血液,而互聯網作為其實現的媒介,其重要性便不言而喻。2015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他將“互聯網+”作為經濟和社會創新的驅動力,從而支持產業創新、鼓勵跨界交流和融合、促進社會民生,帶動社會經濟的創新和發展。在馬化騰看來,“互聯網+”是一種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信息通信技術將互聯網與社會各行各業密切聯合起來,從而促進以互聯網的便利帶動各行各業發展的目標,這對于我國社會和經濟來講,是一種新形勢。另外,馬化騰還希望這種想法能夠上升為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以促進經濟的發展。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李克強總理在其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關于“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即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結合起來,在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同時,最終推動互聯網企業的國際市場的開拓。
“互聯網+”作為時代的發展趨勢,在各行各業中隨處可見。
在教育界,包括中小學、大學還是職業教育等,計算機課程幾乎是必修的,同時學生們還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學到課堂上的知識。互聯網在教育界的盛行,可以為教學活動帶來巨大的便利,老師借助互聯網給其教學工作減輕了很大的負擔,學生利用互聯網可以進行與學生之間以及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生的知識面在這樣的模式下得到擴展,從而提高了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教學的成果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本文以“互聯網+”給高校的思政教育帶來的影響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維方式上的創新的主題,然后著重分析在“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革實踐需要理論進行指導。但是由于“互聯網+”這一觀念最早起源于上文中提過的2012年的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至今間隔時間還很短,因此現有理論也較少。另外,將這一理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在“互聯網+”這一時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發生了諸多變化,這位其變革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關于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完善了其研究體系,給教育界帶來了新氣象。
“互聯網+”時代給帶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在為學生們提供大量信息資源的同時,給人們的學習信息甲流帶來了便利,互聯網已經成為學生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為當下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當然,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在轉變傳統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的情況下,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弱化了,將給實現其教育目標帶來阻礙。另外,互聯網下的各種不良信息會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很大的沖擊。互聯網下的負面影響,將會使得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者的教學面臨著重重的困難。
其次,在“互聯網+”時代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研究,一方面可以幫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初步了解“互聯網+”時代的規律特點,另一方面,還可以讓他們通過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來及時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通過對癥下藥促進教育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聯網+”背景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首先需要遵循當時社會發展的規律,然后結合互聯網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變化,解決好“互聯網+”的概念和含義,以及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而發揮最大功效的途徑,更重要的是做到正確認識“互聯網+”環境下與傳統教學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的不同之處。這一點也是以往國內相關研究會忽略掉的地方。在了解這些問題之后,然后分析“互聯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帶來的變化,包括機遇和挑戰兩個方面,然后提出應對的措施,在這一點上,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的。
高等院校具備強大的人才培育作用,并且集合、傳遞了大量的信息資源。大學生作為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最高的極大人群之一,在互聯網傳入之初即擁有了大量的上網人數。可以說,對這些高校學生而言,計算機網絡是他們獲取并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這種高度的使用頻率也使得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思維等方面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
三、結語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突破創新,促成了“互聯網+”時代的誕生。毫無疑問,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互聯網的普及應用也使得人們的生產生活、思維意識等方面產生了很大改變,甚至產生了社會整體的變革效應。高校思政教學在這股清風之下要找到與之共振的結合點,將高校思想教育推向新的發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