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華
【摘要】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做出相應的變化。本文從教室布置,小組劃分,小組學習任務設計,小組學習方式設計,小組學習成果的展示和評價機制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議,進行了新的模式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小組合作學習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理念也應運而生。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教育會生成什么?無疑是智慧教育。”一起作業網董事長王強這樣表示。如今,各種各樣的網絡課程,網上作業都已推廣發展得很好。筆者本篇文章中希望將互聯網和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結合起來,推廣小組合作學習的新模式。
一、國內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現狀
小組合作學習自90年代在我國部分地區和學校進行實驗研究以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很多學校和老師在倡導和實施這種教學方法。筆者也曾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級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法確實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在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提高學生成績,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改進同學關系,活躍課堂氣氛等方面非常有效。但在多次課堂聽課和問卷調研中,以及結合在英國中小學課堂教學觀摩中的了解,筆者也發現了很多問題。中國的教室設置,基本還是傳統的直列形,小組合作局限于前后排同學之間。教室的墻壁更是嚴肅的白色,沒有文化氛圍。另外,很多教師所開展的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尤其是課后小組練習,學生總是說無法聚在一起,沒時間討論等等,嚴重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
二、“互聯網+”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和實施
(一)教室的布置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心靈家園,所以教室環境的布置至關重要。學生是教室的主人,教室的布置要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首先要主題明確,搭配協調。輕松舒適的學習環境會帶給學生愉悅的學習體驗,會讓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課桌的擺放要有利于合作學習的開展。圓桌形和馬蹄形是比較常用的方式。再次,教室布置要定期更換,增加新鮮感,按需要調整座位的擺放。在“互聯網+”背景下,如果學校的條件允許,建議每個小組配備一臺電腦或者一個IPAD,便于小組討論時隨時查找網絡資源。
(二)小組的劃分
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通常情況下,合作學習小組有2-6名學生,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策略。也就是說,同一小組內的學生在學習成績,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差異不大。組內異質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又為在全班各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這種策略很好,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很難準備把握學生的能力和性格等。所以,有很多教師在分組時,是以簡單的前后桌為單位來分組;有些教師則以寢室為單位來進行分組,這些都是極其不科學的分組方式。在“互聯網+”背景下,筆者提倡用心理學上的人的氣質類型來進行輔助分組方法。在心理學界,人的氣質類型可分為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郁質四種。通過網絡在線測試,我們很容易了解清楚自己的氣質類型。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在一個小組可以彼此學習,取長補短。另外,在每個小組中,組員要有明確的任務分工,使每個組員都覺得自己必不可少,才會在小組中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
關于合作學習的任務,筆者聽課過程中也有所了解。主要是針對預習內容的問題討論,針對課文內容的段落講解,針對課后練習的答案討論等等。合作學習任務難度較高,趣味性卻不高是學生較常反映的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筆者建議教師去創設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實物、網絡圖片和視頻等創造情景進行直觀教學。在設定的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合作學習的主要內容。比如在講解關于圣誕節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展示照片和圣誕節視頻。如果有條件的話,教室可以布置出比較濃重的圣誕氣氛。如果有人能夠扮演圣誕老人突然出現在教室,就會讓學生更有情境感。在這種真實情境中,學生會更愿意參與到關于圣誕節的討論之中。筆者曾經在圣誕節給學生布置了小組合作任務,就是“制作關于圣誕節的網頁”。學生的完成情況非常好。
(四)合作學習方式的設計
傳統的合作學習方式有:配對學習法,學生小組成績分工法,切塊拼接法,共學式,團體探究法等。在傳統模式下,學生需要分配好任務,然后各自去搜集相關內容,然后聚集在一起,邊討論邊做網頁。然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在各種網絡工具的幫助下,學生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進行協作。目前國內比較常用的團隊協作工具有:有道云協作,為知筆記,石墨文檔,群策,明道等。通過這些團隊協作軟件,小組成員可以創建專門的群組,組長可以分配組員任務,并查看任務進度。同一小組的成員可以分享圖片,視頻,文檔,程序,文件夾等各種類型的資料,也可以圍繞小組資料進行實時交流討論。小組成員可以同時編輯同一篇文檔、表格,多個版本的對照功能讓所有變動都一目了然。在團隊協作工具的幫助下,小組成員的交流和溝通就暢通無阻了。不用再為找不到共同的時間聚在一起而無法按時完成小組合作任務。為完成“制作關于圣誕節的網頁”的任務,各小組分配了網頁制作員,資料搜集員,美術編輯,視頻處理員等。
(五)合作學習的成果展示和評價機制
在傳統的教學中,可能因為時間不夠等原因,有些小組沒有機會進行展示。但在互聯網的條件下,每個小組的成果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示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而對合作學習成果的評價,也不再是由教師一個人來進行。每個小組都要對別的組的成果進行評價,每個學生也要對自己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進行評價。另外,在互聯網背景下,通過微信公眾號展示之后,全校師生對每個小組的成果也能進行評判。總之,應該是教師評價,組間評價,組內互評以及大眾評價的結合。另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該是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教師在指導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要隨時做好記錄,包括每個人發言的多少,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者,小組貢獻率和任務完成率等。這些統計應計入最終的個人分數及相應的團體分數之中。表現突出的組和個人應該被頒發一定的獎勵。包括網絡點贊、送花和課堂獎勵。
總之,“互聯網+”的背景為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互聯網+”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可以采用新的分組方式,新的任務分配模式,新的小組合作模式以及新的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這種模式能以更靈活的方式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也更能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廣大教師要好好利用互聯網,為自己的小組合作教學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