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昌
【摘 要】在實際的教學中,作業是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作業設計能有效地鞏固學過的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傳統作業往往為應付考試而布置,機械重復的作業居多,學生興趣不高,教師批改費時費力,達不到作業應有的目的。課改減負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布置作業,是每位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低年級;作業布置;獨立多樣
低年級的學生通常心理年齡還沒成熟,他們喜歡了解新鮮的東西,不喜歡了解已經學過的知識,所以他們常常忽視做作業,覺得寫作業是個負擔;他們的自控能力比較弱,即使知道做作業很重要卻還是想出去玩,最后學生開開心心地玩了一場發現留給做作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所以就胡亂書寫一通敷衍教師;有時小學生覺得每次做作業得來的都是教師的否定和批評,這使他們產生叛逆思想。以上因素都是學生的作業質量變差原因,教師引導學生做作業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做作業時了解自己的知識結構缺陷,然后自己想辦法優化完善知識鏈,如果學生的作業質量一直很差,教師就難以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要優化低年級小學生的作業,讓作業布置能夠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總之,家庭作業是為教學質量服務的,為了促進學生更好更完整地掌握所學知識,我們要重視家庭作業的布置。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布置低年級語文家庭作業呢?現結合自身多年的實踐經驗,提出如下幾點體會。
一、小學低年級家庭獨立性作業的設計
低年級家庭獨立性作業的設計,要顧及到那些單親家庭和留守學生。在雙親沒有充足時間陪同孩子學習的情況下,他們的家庭作業只能靠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這種情況的作業設計,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省能力。如果他們的內省能力較差,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就較短,思維分散就較快,新鮮事物對他們的吸引力就會相當強烈。例如:那些好玩的玩具、好看的動畫片、同學的邀請,都會很快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他們會不考慮任何后果,立即放下手中的作業。根據以上特點,對他們家庭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就應該適量,盡量做到少而精。
二、作業形式不呆板,內容要多樣化
作業的內容本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選擇和設計,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可以不做,可現在我們大多數老師布置的都是大量的鞏固性練習。許多語文老師布置作業時往往是“抄、背、練”老三套。抄,即抄課后的生字詞,抄課文;背,即背課文及課后練習的答案;練,即練生字組詞,詞語造句,課后問答題。由于形式呆板,內容枯燥,學生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對于農村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作業方式單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能力的發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激發學生的做題興趣,使學習語文變成兒童的一種心理需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作業的設計上,嘗試將呆板的題目要求,換成貼近學生情感的新穎名稱,如:“判斷題”改為“法官判案”,“改錯題”改為“啄木鳥診所”,“選擇題”改為“對號入座”,“同偏旁的字歸類”改為“把字寶寶送回家”等等。這樣的作業形式,這樣的作業內容,學生會被深深的吸引,做題的興致自然會大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也會自覺地認真完成作業。因此,我們在給學生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應該在作業內容和形式方面精心設計,多做一些有益的嘗試,多去探索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應用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三、作業量要少而精,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在學習過程中,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還很不穩定,喜歡做小動作,還不能完全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但觀察事物時,往往比較籠統,只注意整體,不能做到精確。他們的思維才初步發展,主要憑借具體形象的材料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邏輯思維活動。因此,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是非常重要。如果作業量過多就會使大部分學生對學習語文不感興趣而亂答(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或不愿做作業,從而達不到做作業的目的和效果,這樣就造成作業的盲目性。因此,布置作業時盡可能要少而精,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一般情況下,低年級語文家庭作業要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的習慣以后,才能循序漸進地把作業量增加。
四、適當給予評價,給學生成功體驗
如今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尊心很強,思維也很敏感,他們都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贊揚與鼓勵,都渴望獲得成功,所以他們一拿到作業本幾乎千篇一律先翻開看教師的評價批語。所以,如果我們的教師不注意對學生的批評方式,往往會事倍功半。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的學生不可能每天都按質按量地來完成家庭作業任務。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不要急于告訴他們正確答案,也不要兇巴巴地打上一個“Χ”號。批改作業時,每當看見他們出現了錯誤,我總是先在錯誤下面劃個橫線。等待孩子訂正之后,我再把完整的“√”補上。有時,我在作業本上寫上“你進步很快,相信你能做得更好”、“老師相信你能行”、“別灰心,再來一次好嗎”等鼓勵性評語,來故意延遲對學生作業正確與否的判斷,給孩子提供一個再表現的機會。我這樣評價學生的作業,既有利于學生養成時常改錯的好習慣,還能讓學生從中更多的體驗成功。
五、給學生布置“說”的作業
低年級小學生“說”的作業形式主要有:向父母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背一背老師要求背誦的內容,講一講所學課文的內容,說一說通過課文學習自己明白了什么……通過這些“說”的作業,培養學生學會文明而準確地進行人際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小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功,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多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有表達的場所和機會。學生的家庭作業是在家里完成的,讓學生說給自己的父母聽,一是讓家長知道孩子的學習情況,二是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得到父母的贊賞,從而激發其繼續努力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由此看來,作業重在“設計”,而不在“布置”。只有做到適宜、適量,才能達到作業的預期目的和效果。
“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充分給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平臺,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把孩子帶到了一個實踐的樂園,一個體驗的實踐場,能力得到培養,成績也得到了提高。我們還在不斷思考,低年級語文作業在“減負增效”下到底減什么,才能做到增效。作業不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我們尋求作業的創新,多樣化、多元化、多層次、趣味性……加強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操作性,注重學生興趣、習慣和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的心理體驗,真正提高學習的效率。
總之,教師對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使學生突破了課本的束縛,豐富和拓展了學生課內外知識,培養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從而促進了學生全面、和諧、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黃衛君.小學低段語文創新作業設計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2,(3):17.
[2]吳十日.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家庭作業設計的啟示[J].閱讀學,2008,(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