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賽 王思文
【摘要】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作為大學生普法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陣地的高校,對當代大學生法制觀念的樹立和法制意識的培養都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責任最終要由高校輔導員來承擔,本文探討了高校普法的責任以及輔導員普法的路徑。
【關鍵詞】普法工作;高校輔導員;實現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個“全面”,其中就包含了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國。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傳播渠道眾多等原因,要在整個社會范圍內進行普法工作較為困難。而大學生由于文化素質高、人群較為集中等特點,更為適合進行普法教育。所以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地,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應加強對普法工作的力度。
一、高校普法的工作責任
(一)強化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
輔導員在高校中處于基層工作一線,學校黨委、行政等各部門的各種事務大部分都由基層輔導員承擔,因此,要在高校各部門形成普法合力,就需要高校領導干部認識到依法治國的背景和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從教育系統的普法要求和學校特點建立健全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領導機構,以加強普法工作的領導力量。在機構設置上,應當成立一把手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并明確相關人員的工作職責。領導小組對高校普法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各成員單位將任務進行分解及落實。學校普法工作小組應將該項工作列入各單位的議事日程,制定工作年度方案,與其他工作一同部署、檢查及考核。學校也應根據實際情況對領導小組成員進行及時的調整,以保證該項工作的連續性。
(二)加強制度建設,提高學校法制化管理水平
高校在管理上應當加強制度建設,使學校的各項工作依法依規有序進行。高校應當按照最新的法律法規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及時制定以及完善涉及學校各種人、事、物方面的規章制度,這樣才能夠保障學校的各項事務都能夠按照規定辦理和處置,這也對學校依法治校提出了一條較為明晰的實現路徑。另一方面,要對教師、學生權益進行保護,制定人事爭議調解及仲裁制度,出現爭議按照制度公平、公正、公開地開展工作。在領導機構上,也應當成立工作小組,明確具體分工,制定工作計劃,定期對教職員工以及學生開展各種權益教育,暢通師生的表達渠道,以便及時處置。
(三)以課堂教育為主導,增強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以課堂教育為主導,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教育方式。高校應當開設法律課程,并且更要重視法律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課程內容應當宣講法律觀念,尤其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大學生活學習有可能涉及法律應用的方面,教師應該多講解,除了多舉例子,還應該進行實踐教學,以教學基地的形式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在課外要積極開設第二課堂,通過開展各種講座、黑板報、宣傳欄、征文、法制活動周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在自主性和趣味性的導向下讓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
二、高校輔導員普法方式方法
(一)加強自身法制學習,提高法制素養
輔導員是接觸學生的第一線,與學生有關的大部分事務性工作都是由輔導員這一層來完成,輔導員的依法依規辦事將會對學生的法制意識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但是由于輔導員并不都是法學專業出身,所以就要求輔導員老師加強自身法律方面知識的學習,要想教給學生知識,自己就先必須懂得更多,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加強學習,可以通過研讀法律的有關書籍、相關的最新文件和精神、參加法制培訓班、聆聽講座等方式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學習。輔導員還要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則,自覺維護法律法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能接受老師的教育。
(二)以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普法教育
輔導員對學生的教育有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召開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的,輔導員有必要在班會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精心的安排。針對社會上的熱點新聞或者新的國家政策的出臺,輔導員應當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策劃,提前做好功課,將主題班會的內容設置成為幾個層次,比如首先介紹主題,讓后對這一主題進行擴展,最后將主題深化,避免出現內容單薄的狀況出現,滿足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在形式上,由于法律知識比較抽象和枯燥,輔導員在召開班會前需要將語言組織好,盡量使自己的講解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的接受程度。總之,法制相關主題班會需要將主題貫穿始終,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三)配合高校組織的法制活動是輔導員應盡的職責
如上文所述,通過宣傳欄、征文、組織講座、舉辦法制活動周等各類活動是高校普法的責任,那么作為輔導員來說,配合好學校的活動,組織學生踴躍參加這些活動就成了輔導員應盡的職責。如“法制安全教育月”、“6·6”國際禁毒日、“12·2”全國交通安全口、“12·4”國家憲法日等,在這些活動舉行的過程中,很可能有許多學生并不想參加,或者說是很不情愿地參加,即使參加了,也都是低頭在玩手機,對活動敷衍了事。這就要求輔導員做好宣傳動員工作,在輔導員清除了解這些活動的背景、目的、意義之后向學生們清楚講解,對學生能有什么益處、活動會怎樣展開、活動過程中應當注意什么、活動后會有什么收獲等等,這樣能夠激起學生參加的興趣,提升參加這些活動的效果。
(四)體驗式以及網絡普法活動是新時期高校普法活動的創新
體驗式法制教學活動是較為靈活生動的普法活動,比如以班級或院系為單位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參觀監獄或禁毒所等單位。這樣的活動鮮活生動地將法律活動展現給當代大學生,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好奇心,更加深刻地影響他們的心靈。而法制短片的拍攝等活動,通過學生親身的表演、拍攝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增加代入感,活動效果更為明顯。
網絡普法活動由諸如司法部、法制日報社等權威部門或單位舉辦的網絡答題、網絡比賽等競賽活動。這種活動以規格高、覆蓋范圍大、競技性強的特點,再加上有獎品證書所以深受當代大學生的好評。一些參賽選手往往都是各個高校選拔而出的優秀學生,水平本來就很高,并且在賽前他們也會進行大量相關主題法律知識的復習,這就使大賽的水平明顯提高。同時,由于參賽方式是通過互聯網,所以參賽形式十分靈活,不受地點的控制,這也保證了大賽的普及性,能夠使高校普法工作實現較為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