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連生
摘 要:校企深度融合共育藍領精英的現代學徒制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制的重中之重,但現在“校熱企冷”是開展校企合作的共性問題。要注意做好社會能力培養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做好專業設置與行業崗位群的對接,做好課程體系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做好專業教師與技術人員的對接,做好實訓基地與生產車間對接。使校企合作工作真正落地。
關鍵詞:校企合作;校熱企冷;五個對接工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016-01
校企合作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校企深度融合共育藍領精英的現代學徒制更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制的重中之重。但現在“校熱企冷”是開展校企合作的共性問題。如何破解這一瓶頸,培育高素質高技能藍領精英,為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和中國制造2025提供人才支撐,迎來職業教育和產業經濟兩個園地的共同春暖花開,是社會各界面臨的共同問題。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其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源自其經營目標。有相當部分的企業將參與職業教育視為直接或間接的利益損失,是否參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對于企業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產生影響,所以,企業在沒有相應激勵政策和法規約束的機制下,企業并不一定通過直接參與職業教育來獲得人力資源。企業合作意識淡薄,沒有把培養人才納入企業價值鏈中,把校企合作當成是選擇人才的途徑,而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不予關注。企業不愿意參與到職業教育過程中來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府沒有相應的激勵制約機制,企業沒有參與職業培訓的責任意識和迫切感。二是校企作會給企業增加管理及運營成本。比如培養一個50人的標準現代學徒制班級,首先需要企業投入200萬元,還不包括以后每年還要繼續投入進行維護更新的費用。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這筆高昂的非營利性投入,成為校企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發展的一大掣肘”。而且學生生產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廢品,增加原材料費用。三是與職業學校合作接受學生培訓會給企業增加風險。學生在生產的實際操作中一旦發生事故,企業要承擔醫療費或撫恤金等費用。沒有工作經驗的實習生生產出來過程中很難保證產品的質量,這勢必會影響企業聲譽等等。
在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保障校企合作建立長效機制,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建議做好以下“對接”工作,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校企合作成本,變“校熱企冷”為“校熱企熱”,讓校企雙方深度融合,開展現代學徒制,共育高技能人才落到實處。
一、做好社會能力培養與企業文化的對接
校企合作應重點從培養學生社會能力人手,統一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標準,將企業物質文化、企業行為文化、企業制度文化和企業精神文化融入學生社會能力體系標準和考核標準當中,通過校企合作突出培養學生從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社會適應性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并將這種校企對接后的社會能力貫穿于學校培養人才的全過程,使學生的社會能力培養與企業文化對接.培養學生具備“職業人”、“社會人”的良好形象和行為規范。
二、做好專業設置與行業崗位群的對接
衡量專業設置是否真正與行業企業崗位群對接.一方面體現在專業設置符合社會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程度,另一方面最終要看學生本專業的就業率。專業設置就像一個企業的產品,首先要有市場需求,否則產品質量再高也不會有市場。要深入研究本專業所輻射行業企業的崗位群,尤其要重視各個專業所對應的技術崗位群、技術工種和技術證書等內容.動態掌握企業用人狀況和職業崗位變動情況,既要考慮到專業設置的穩定性,又要考慮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群變動的靈活性。因此,職業院校必須依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企業崗位群需求調控和優化專業結構,改造提升傳統專業,調整市場過剩專業,企業全程參與制定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標準,實現校企合作在專業設置與行業崗位群上有效對接,提高職業院校為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和服務能力。
三、做好課程體系與職業標準的對接
校企合作最終要體現在課程體系如何與崗位職業標準對接上,這是實現學生專業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能力零距離對接的關鍵環節。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開發專業職業能力體系標準。即專業職業能力理論知識標準和專業職業能力職業技能標準、專業職業能力理論知識相關課程體系和專業職業能力職業技能實踐課程體系、理論知識考核標準和職業技能考核標準、理論知識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這種把企業崗位需要的職業標準內容提前置換到學校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中,把學校實踐教學內容置換到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環節中,按照企業人才需求規格和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標準進行校企“課程置換”.實現課程體系與職業標準對接,校企合作才能最終變成現實,形成校企共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雙贏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四、做好專業教師與技術人員的對接
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承擔合作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任務,與教師共同開發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負責學生技能訓練指導,職業院校教師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設備改造與新產品的研發,承擔企業員工繼續教育的培訓工作,專業課教師到合作企業頂崗實踐,在內涵上真正建立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雙向交流與流動的機制.提高職業院校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也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對接,解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構建校企教學研究團隊和技術創新團隊.深入鉆研技術、研發新產品新工藝、開發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企業生產效率。
五、做好實訓基地與生產車間對接
學校的實訓基地參與企業的生產流程.實訓基地即是企業的生產車間,承擔企業的生產任務,同時承擔師生的實習實訓任務;企業生產車間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環節.師生實質參與企業生產過程,發揮職業院校實訓基地與企業車間的各自優勢,校企共建產業化實訓基地,實現實訓基地與生產車間對接。產業化實訓基地直接參與企業生產和經營全過程,不僅增強了學校自我造血功能,使實訓基地具備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時也解決了實習實訓原材料消耗問題,創造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