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玲 徐寶林
摘要:訂單培養是校企合作辦學的一種常見模式。然而,傳統訂單培養多為合約式培養,產生于特定的背景,只適合某些特定的行業企業,不具有普適性。本文介紹了一種新型訂單培養,該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靈活性強、風險性小的特點,又避免了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畢業頂崗實習難以控制、疏于管理的弊端,為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及畢業實習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模式。
關鍵詞:校企協同育人;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畢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2-0022-02
一、校企協同育人是校企合作的先導和切入點
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探索建立校所協同、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逐步呈現橫向多樣、縱向深入的特點,合作的內容主要是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和職業培訓等方面。高校的層次不同,辦學優勢不同,校企合作的側重點也不同。對于研究型大學,校企協同創新是校企合作的重點;而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則是校企合作的先導和切入點。企業大量需要的人才是面向工作一線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技術管理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正是培養這類適應工作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協同育人必然是校企合作的最佳切入點。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也會促進高校與企業的溝通聯系,為開展其他合作如技術服務、職業培訓及科學研究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
目前,訂單式人才培養仍然是校企協同育人的常見模式。高校通過訂單培養,獲取到更多的教育資源,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企業通過提前介入人才培養,挑選到優秀的畢業生,并將職業培訓與專業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以訂單培養為平臺和抓手,可以增進校企雙方的溝通和了解,促進校企雙方開展進一步的深度合作。
二、合約式訂單培養存在的局限性
訂單培養已經開展很多年,并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訂單培養開始暴露出較多的問題。現以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校機電技術系耀興訂單班為例說明這一問題。
我院機電技術系于2007年與澳門耀興集團合作,針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具體做法是,學院與耀興集團簽訂協議,雙方約定:學生入學半年后,通過自愿報名及選拔的方式,成立訂單班;企業每年支付學生6000元的培養費用,學生畢業后須到企業工作,且至少要工作三年。期間,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利用企業資源開展相關的實習實訓,部分專業課程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承擔,最后一學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是典型的合約式訂單培養,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為企業“量身定做”專業人才,也為學生解除了就業方面的后顧之憂。但是,這種人才培養方式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首先,合約式訂單培養靈活性差,存在一定風險。三年時間,協議雙方都在發生變化。企業的經營狀況與崗位需求會有變化,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就業意向也會有變化,一紙合同就牢牢地將企業與學生捆綁在一起,使他們失去了雙向選擇的機會。成立訂單班時,學生想到將來可以去一個知名大企業工作,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到畢業時,面對更多的選擇,學生的想法也發生了變化,想嘗試更好的企業或者其他崗位,但是按照協議約定,他們必須留在企業工作三年;企業方面,當時選拔的優秀學生,畢業到企業工作的表現并不理想,因為合同的約定,也不能輕易解聘不滿意的學生。
其次,合約式訂單培養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遷徙能力。合約式訂單培養,一般在招生時,或者入學不久,就成立訂單班,然后按照校企合作共同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明顯地體現了企業的崗位技術和要求。因為人才培養過于專門化而使學生通識性教育不夠,從而導致學生的職業遷徙能力變弱,走出這個企業或者本行業,學生就變得不知所措,很難適應新的職業和新的崗位。
我院與耀興集團合作的訂單培養由于存在以上的問題,以及企業對該專業人才需求接近飽和,培養了兩屆學生就終止了。
三、一種新型訂單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合約式訂單培養適合為某些行業企業培養個性化的專門人才或者緊缺人才,一般需要行業具備較大規模,每年對相關專業人才有固定的需求。因此,合約式訂單培養不適合大面積推廣。
盡管如此,我們認為,訂單培養仍然是企業個性化定制優秀畢業生的一種途徑,也是校企合作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我們開始嘗試探索一種新型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深圳格蘭達碩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生產數控加工設備的企業,該企業較具規模和實力,并規劃擴大生產規模,著手在江門市新會區籌建分廠,需要大量的數控技術相關人才。2013年該公司與我院機電技術系合作開展訂單培養。合作的理由是,我院數控技術專業辦學實力強,畢業生社會聲譽好;畢業生基本都是本地人,就近工作會很安心、很穩定;與深圳比較,本地區勞動力成本較低。
總結耀興訂單班的培養經驗,我們對傳統訂單培養,進行改革創新,探索出一種寬松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該訂單培養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校企協同背景下的訂單式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一)合作協議更加寬松靈活,更具人性化
學校、企業、學生仍然簽訂協議,規定校企生三方的責任和義務,但是條件更加寬松、靈活,便于操作和變通。企業不必提供大筆培養費,但要提供實習、授課的條件和資源,如場地、設施、兼職教師等;學生必須到簽約企業參加畢業頂崗實習,但畢業時可以自愿選擇去留。企業不必預支人才培養費,也減少了接納不合用畢業生或者畢業生不履行合同的風險;畢業生在實習結束時,不必因為拿了企業的培養費而失去了重新選擇的機會。這種寬松式的合作協議更加寬松靈活,更具人性化。
(二)短期訂單培養,兼顧學生專業素質培養和職業能力提升
本次訂單培養,企業仍然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但不是全程參與,而是階段性的部分參與;在課程設置及教學上,弱化了企業的針對性,即前面4個學期仍然保留原來的通識性教育。校企雙方真正進入合作議程是在第5學期。第5學期才開始報名和選拔,成立訂單班,校企雙方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訂單班的專業必修課跟本專業非訂單班相同,只是專業選修課的設置上體現了企業的相關技術要求和崗位要求。選修課一般由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究,制訂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并共同授課。有些課程或者部分教學內容還放到企業去講,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邊體驗邊學習。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規定,本系各專業前5個學期為校內學習,第6學期全程安排頂崗實習。非訂單班頂崗實習,學生可以結合就業自行聯系實習單位,組織形式比較松散;訂單班的學生,按照協議規定,必須統一在簽約企業開展畢業頂崗實習。在簽約企業的實習不是簡單的頂崗,而是要嚴格執行實習計劃,按部就班開展相關職業培訓和畢業設計。深圳格蘭達碩數控公司較具規模和實力,管理規范,重視對員工的職業培訓。企業針對畢業生制訂了嚴格的培訓計劃。學生一進廠,就開始接受一系列的崗前培訓和技術培訓;實施師徒制和雙導師制,校企雙方共同指導學生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企業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安排到不同的車間和部門,每個小組指定一個工程技術人員作為他們的師傅,負責指導學生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同時,學校也安排專業教師配合企業技術人員,做好實習和設計的管理和指導工作。雙導師制中,兩個導師的工作分工、側重點有所不同。畢業設計選題要求與所從事崗位的技術、管理相關。畢業答辯在企業進行,由校企雙方組成答辯小組共同完成答辯。
(三)嘗試將訂單培養擴展到相近的專業
合作企業深圳格蘭達碩數控有限公司,不僅需要大量的數控加工技能人才,還需要較多的設備安裝及維修人員。因此,本次訂單培養以數控專業為主,還擴展到機電一體化、機械設計與制造等專業,共招收67人。該訂單班不是嚴格意義的班級,學生上專業必修課還在原來的班級,只是上專業選修課(即跟簽約企業技術管理相關的課程)的時候,才臨時組織在一起上課。
四、訂單培養的實施效果
我院與深圳格蘭達碩數控設備有限公司開展的訂單培養,是對傳統訂單培養的改革和創新,實現了校企生三方共贏。通過訂單培養,企業因為提前參與人才培養,挑選到心儀的畢業生,畢業答辯之后,企業根據學生的在校學習成績、頂崗實習表現擇優錄取,最后該企業共確定52名學生為最終的錄用人選,并簽訂了聘用協議和勞動合同。由于訂單班頂崗實習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學生的收獲很大,避免了松散式畢業實習難以控制、疏于管理的種種弊端;學生因為提前學習與企業崗位相關的技術,接受相關的崗位培訓,縮短了學生適應崗位的時間。訂單培養過程中,通過校企聯合開發課程,聯合開展崗位培訓及畢業設計,也促進了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共同提高和雙向流動,為進一步開展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礎。鑒于本次訂單培養的成功開展,近兩年我院將本訂單培養模式繼續推廣到其他專業,并收到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素君,呂文浩,劉陽.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和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5(2).
[2] 肖容美,耿愛農,李辛沫.應用型大學機械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3).
[3] 張鐵竹,張紅濤.鐵道機車車輛專業“訂單式”培養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5).
[4] 蘇德利,李霞.合理構建訂單培養模式 打造零距離上崗人才[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6).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