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慧
(哈爾濱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經濟低迷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創業互動問題研究
王佳慧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5)
[摘要]經濟發展與就業水平的互動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介于當前全球經濟低迷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對此,黨和國家提出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指導方針,不斷深化創新創業體制改革,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就業、創業的互動性發展。大學生作為就業、創業的主要人群,不能片面強調創業帶動就業的作用,應堅持“就業為主,創業為輔”的思想,建立“就業、創業”共同發展的新途徑。
[關鍵詞]經濟低迷;大學生;就業;創業;互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4.078
1引言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全球經濟情況總體偏弱的情況下,不可能獨善其身。長期以來,就業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由于1999年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擴大大學生招生數量,致使畢業生逐年增多,已使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然而,2008年9月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使本就不盡如人意的就業形勢變得更為艱難。為緩解就業壓力,黨的“十七大”提出“創業帶動就業”的方針,政府和高校也積極迎合當今形勢,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培養力度、采取政策措施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在外界政策的支持下,大學生創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過程中,仍出現了許多問題與不足。因此,本文意在從就業和創業的互動關系角度,重新審視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新途徑。
2大學生就業創業現狀分析
2.1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據統計,截至2015年6月,我國大學畢業生達749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22萬人,就業之難可想而知。且數據顯示,高職專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高于本科或研究生學歷學生就業率,出現了學歷與就業率的反向發展現象。這是因為在“中國制造”這一背景下,伴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對于技術型人才和高級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擴大,而大學畢業生的能力結構和知識構架并沒有與之相對應,產生了結構性就業矛盾[1]。簡而言之,當前的就業現狀為人多、崗位少,且人崗不匹配。
2.2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
自2007年,國家出臺了許多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措施,使得創業率逐年攀升,但與發達國家相較還存在一定差距。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4屆大學應屆畢業生平均自主創業率為2.9%,其中應屆本科生創業率為2.0%,高職、專科畢業生創業率為3.8%,遠高于本科畢業生的創業比例[2]。對大學生起直接影響的高校也采取相應措施,如部分高校開始創建了“創業學院”,開設創業課程。但是,或許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創建創業學院的舉措有些用力過猛[3]。除此之外,大學生創業資金主要來源于父母,資金來源有限,加之創業實踐能力缺乏、穩定保守的創業意識、外界對創業行動的支持不足等因素,使得大學生創業情形不容樂觀。所以,簡而言之,當前的創業現狀為創業率低、成功率低、創業支持率低,且能力意識不足、手段不宜。
2.3就業、創業關系的轉換
以2007年為界,2007年之前,我國主張就業,而在2007年以后,我國提出全民創業,提出了創業帶動就業的基本思想,并以大學生為主要的創業對象,提出大學生創業促發展的理念。
但由于外界的干擾和分化,就業和創業之間的關系變得模糊不清。有學者認為,創業是一種力量,可以從源頭解決就業問題。但從根本上說,就業領域包含創業,在當前階段,創業僅能對就業起到緩解和促進作用,而不能完全被激發并解決就業問題。因此,現階段,我國仍應該堅持就業為主,創業為輔的思想,雙向互動促進發展[4]。
3就業、創業互動性路徑思考
3.1就業為主的策略
3.1.1政府的宏觀調控
首先,政府應采取措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經濟發展,適當擴大內需,最大限度地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相關的就業崗位與渠道。加大對中小型企業的扶持力度,使其更快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其次,大學生創業應有國家的立法保障,保證有法可依。最后,政府的資金支持對于就業工作至關重要。一方面,資金應投放于經濟各個領域,促進經濟發展,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對資金的使用情況要嚴格的進行監督控制,防止財政資金亂用。
3.1.2用人單位的全面配合
定向培養、校企合作的方式是當前促進就業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能夠使用人單位和高校雙方互利共贏。一方面,大學生可通過實習適應公司需要,最后更快地融入公司。另一方面,學校在培養學生各項能力時,有的放矢,一定程度上避免結構性就業矛盾,提高學生的整體競爭力。除此之外,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的過程中,應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根據崗位說明書,合理制定選人標準,避免就業歧視。
3.1.3高校優中創新
首先,學校的培養內容應實時聯系國家的經濟產業結構,迎合市場需求,以就業為導向,科學規劃招生數量,適當調整學生培養方向、設定專業類別,以提高實踐能力為目標培養相應人才,避免盲目性。其次,各高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應貫徹大學生活全過程,并全員參加,發揮老師在就業中的指導作用,從就業心理指導到就業實戰技巧,豐富就業指導內容,全程為學生就業提供幫助。
3.1.4大學生自我培養
首先,全面認識自我是就業擇業的前提,畢業生應接受客觀事實,準確尋求職業定位,根據現實資源調整就業預期,制定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職業生涯規劃。基于當前形勢,學生應本著先就業后擇業的想法,盡量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現象的發生。其次,缺乏工作經驗是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所以,從學生自身角度,應利用好假期的時間,積極參加到社會實踐中去,掌握社會技能,豐富社會閱歷,為更好地與用人單位對接打下基礎。最后,大學生應大膽創業,走“畢業—就業—創業”路線,即曲線創業。通過曲線創業,可以使學生在先期就業過程中積累經驗、知識以及資金,提高創業熱情,了解行情和創業趨勢,提高創業成活率。
3.2創業為輔的策略
3.2.1優化創業環境
宏觀的創業環境包括社會經濟、政策環境,教育環境和資金環境三個方面。從社會經濟、政策環境上看,應當繼續深化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促進社會經濟平穩增長。從教育環境上看,應完善創業教育的硬件設施,選用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培養學生創業思維與創業精神,引導學生正確創業。從資金環境看,應對大學生創業貸款的相關政策加以改革,特別是小額貸款,還可建立大學生創業貸款專項,從資金上保證大學生創業想法的實施。
3.2.2提高自身創業素質
創業的主體仍是大學生本身,從自身角度看,創業率低,在于創業意識淡薄;創業成活率低,在于創業知識不足。簡而言之,即當前大學生創業素質整體水平不高。除高校對學生的培養外,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捕捉市場動向、收集信息并選取信息的能力,同時,可嘗試小投資開始,積累創業經驗。這些途徑和方法都是提高創業素質的必經之路。
3.3就業創業雙向互動機制
就業、創業雙向動力機制,是一個動態協調的過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在緩解和解決就業難題這一背景下產生的,所以,深化推進創業驅動戰略,以創業帶動就業,有效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對于緩解就業具有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在創業驅動比較薄弱的階段,我們應更多地依靠就業,發掘創業市場,就業反哺創業;另一方面,在創業驅動作用顯著時,應加強創業對就業的緩解和驅動作用,保持就業、創業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 游磊,孫榮華.經濟下行趨勢下大學生“就業—創業”互動性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5,30(5).
[2] 宋潔,潘清.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學生科技創業價值觀的調查分析[J].現代教理,2009(5):122-125.
[3] 李寧.經濟下行趨勢下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5(9):123.
[4] 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對技能型人才創造力的影響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1.
[作者簡介]王佳慧,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應用心理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