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蓉


摘 要:該文介紹了黃山市徽州區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造成飼養量下滑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徽州區蠶桑科學發展對策建議。主要包括:積極探索解決農村勞動不足途徑;加快土地流轉,促進基地建設;加快科技創新、完善服務體系,提升產業科技水平等。
關鍵詞:蠶桑產業;現狀;對策建議;徽州區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1-08-02
黃山市徽州區蠶桑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打擊,飼養量從2006年3 622盒滑至2015年186盒,致使傳統產業已幾乎消失。其中有國內外繭絲綢市場動蕩、農村養蠶勞動力結構變化、蠶桑生產比較效益降低等多因素作用。本文分析阻礙蠶桑產業生產發展各因素,積極突破蠶桑產業發展的限制,促進蠶桑產業穩健發展。
1 徽州區蠶桑產業現狀
從建區以來,蠶桑產業一直都是徽州區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大經濟支柱。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蠶桑生產比較效益降低等因素的影響,蠶種飼養量逐年下降,從以前的4鎮村都有養蠶農戶到目前只虹光村(石川)、翰山村、西溪南村(芝篁)3個村飼養,并且棄養嚴重(附2006-2015年蠶桑生產統計表)。
2 阻礙蠶桑產業發展,造成飼養量下滑原因
2.1 國內外繭絲綢市場動蕩 2007年,由于蠶繭供求關系失衡、人民幣升值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繭絲綢行情進入調整期。2008年又受國際金融危機大環境的影響,出口導向型的繭絲綢行業受到嚴重沖擊,蠶繭、生絲價格出現了持續暴跌。市場疲軟,價格低落,繭價一路下滑,同比鮮繭價格減50%,極大地挫傷了蠶農的養蠶積極性,飼養量急劇下降,棄養現象相當嚴重,蠶桑生產步入低谷。
2.2 城市化進程加快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化程度的加強和第二第三產業的蓬勃興起,特別是徽州區為黃山市的工業強區。工業發達,工人需求量大,造成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蠶桑產業勞動力不足日益嚴重,而蠶桑生產屬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機械化程度低、勞動生產率低、季節性強,因而飼養量下滑趨勢難以得到扭轉。
2.3 農村養蠶勞動力結構變化 當前農村養蠶勞動力結構受農村勞動力資源與外出從業勞動力結構的共同影響,呈現出數量缺乏、結構老化、女性化、質量下降的特征。在家養蠶的都是些老人和婦女,養蠶零星分散,大戶少,規模小,生產效率低,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嚴重制約了蠶桑產業發展。
2.4 蠶桑生產比較效益降低 在蠶繭價格急速下跌的同時,化肥、農藥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卻急速上升,蠶桑生產成本與蠶繭價格形成了一條反比曲線,蠶農養蠶無利可圖,導致蠶農主動調整生產規模,減少飼養量,甚至棄養。通過分析本區幾種主要經濟作物的667m2效益,從中明顯看出蠶桑比較效益低下,并且該產業種養結合,風險性高,用工多,季節性強(表2)。
2.5 蠶農組織化程度較低 蠶桑專業合作社發展歷史短,合作社和社員數量較少,蠶農組織化程度不高,生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
3 促進蠶桑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3.1 積極探索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途徑 一是依靠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推廣優質、高產、高效、省力、低耗省力化養蠶技術。推廣小蠶共育,大蠶蠶臺育、條桑育、省力化上簇等大蠶省力化技術,既節約成本,又緩解勞動力不足。二是分批分次養蠶,提高勞動使用率。1a多次養蠶,是解決勞動力不足,增加全年飼育量,減少投資,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徽州區根據氣候特點并通過多年實踐證明,每年最少可以養蠶5次,春季2次,夏季,秋季、晚秋各1次。
3.2 加快土地流轉 促進基地建設 促進鼓勵通過土地流轉、企業投資、養蠶大戶示范等多種形式,提高蠶桑生產集中度;促進基地建設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以桑園面積較大、生產基礎條件較好、種養水平與比較效益較高的蠶桑生產主產區為重點,積極推進蠶桑標準園建設,規模化飼養,以規模促效益,以效益促發展。
3.3 加快科技創新,完善服務體系,提升產業科技水平 充分利用國家和省級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平臺,發揮行業學(協)會的作用,促進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加快科技創新,推動優勢資源的整合,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科技水平。積極探索技術推廣服務新機制,鼓勵和支持蠶桑教學科研單位、繭絲綢加工企業、蠶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加快科技推廣步伐,完善區、鄉、村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網絡,建立“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快速通道。大力開展技術培訓,廣泛宣傳科學種桑養蠶知識,指導鼓勵蠶桑科技示范戶應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升蠶桑科技應用水平。
3.4 發展壯大專業合作社和“一村一品”專業村鎮,提升蠶桑產業化水平 積極引導、支持發展蠶桑專業合作社,鼓勵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技術能人、經紀人牽頭創辦蠶桑專業合作社,提高蠶農組織化程度,增強共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鼓勵引導合作社規范發展,努力培養一批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產品質量優、民主管理好的蠶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使其成為帶動蠶桑產業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蠶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的帶動作用和蠶桑專業村(鄉、鎮)的示范作用,推行“龍頭企業+蠶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蠶桑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蠶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和建立風險基金、吸收農戶參股、實行二次返利等形式,實現蠶桑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加快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蠶桑產業發展機制。
3.5 積極推進蠶桑資源循環利用,提升蠶桑綜合效益水平 大力發展蠶桑循環經濟,推進蠶桑多元發展,把蠶桑生產與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和“生態家園”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拓展蠶桑發展領域。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等單位的密切協作,加大蠶桑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力度,充分挖掘蠶桑生態、綠色功能、促進蠶沙、桑枝條、蠶蛹、桑葉、桑葚等蠶桑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形成蠶桑資源多級利用的新型生產鏈,提高蠶桑附加值。總結推廣桑條培養食用菌、桑葉枝條加工飼料、桑園套種套養、蠶沙沼氣能源等綜合利用的典型經驗,通過抓大戶,上規模,以點帶面,示范推廣,做大做強,積極拓展蠶農增收渠道,提高蠶桑生產綜合經濟效益,促進蠶業可持續發展。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