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慧
摘 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而自學的習慣尤為重要,是學習的內因,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是9~12歲的孩子,是培養、形成自學習慣的關鍵期。在小學階段,以課本為載體,利用導學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導學案;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自學習慣
隨著生本教育的不斷深入,解決“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已經成了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人的當務之急。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對這種教學理念的學習較多,實踐很少,這些理論、方法的框架體系過大,看起來很理想,做起來卻缺少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使教學復雜化。要想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調整教師的指導觀念和教學行為。教師要善于增強學生主體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要學、愛學;要善于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著力于學習方法的指導。而應用《導學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是在研究了杜郎口、洋思、山西太谷等多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在許多學校進行了《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后,用具體的方案進行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目的明確,方法具體,達到循序漸進,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搭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主導”與“主體”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師要善于搭建和創設教學中和諧民主的氛圍,使學生敢于參與課堂、樂于思考問題、善于討論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允許學生出錯,寬容學生閱歷不足的錯誤。蘇霍姆林斯基說:“尊重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要盡可能地滿足。教師和學生各種信息交流,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在交流中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達到學生與老師誠懇和諧的交流,學生自然就會“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富有成效。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1.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
學生要學會自學,首先就要學會閱讀。讀書時沒目的,就沒有興趣;讀書時不思考,就讀不懂;讀書時不專心,就不能記憶,這些不良的讀書習慣都會影響讀的質量,影響學習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三年級開始,就要有目的地培養學生自己獨立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為了使學生能盡快地掌握讀的方法,能積極主動而有興趣地去讀,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閱讀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學生在閱讀中會出現的問題或遇到的障礙,設計有利于幫助學生閱讀課本的導學案。比如,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時、分、秒”。為了讓學生很快地讀懂課本第二頁四幅圖中的數學信息,可以設計這樣的數學問題,“自學提示:自己閱讀課本第二頁,圍繞課題和圖中的數字,說說每幅圖所表達的數學信息。”將“課題”和“數字”用下劃線標注出來,引起學生的注意,目的是讓學生圍繞“課題”和“數字”觀察、理解情境圖。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幾種典型的說法:
學生1:這是張新年晚會的圖。
學生2:他們在倒數十個數。
學生3:在新年晚會上,他們倒計時10秒鐘,新年的鐘聲敲響了。
在學生的回答和爭辯中,顯然學生1和學生2沒有認真閱讀導學案中的“自學提示”,學生3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準確快速地找到了數學信息,一個鮮活的數學知識“10秒”通過學生的討論,從情境圖中找出來了,學生馬上能聯想起更多相關的數學生活實例,對數學知識感受深刻,理解到位,同時也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這樣巧妙地設計導讀環節,長期引導、培養,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慢慢地也就形成了自己閱讀的良好習慣。
2.幫助學生養成自學質疑的習慣
“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難。”其實對學生來說,我認為,當學生能提出問題的時候,就是學生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時候,這句話說的就是學生高效學習的時候。既然學生在學習中提不出問題,或缺少提出問題的動機,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幫助學生學會質疑,并提出具體問題。
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本第2頁)“時分秒”中的第四幅圖,老師的計時是“9秒”,但這“9秒”表示學生多少米的賽跑呢?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是個難點,也是一個關鍵點,這就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時間單位“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秒”的存在和對“秒”的正確理解,這就必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在設計導學案時可以設計“自學質疑:圖四中,老師計時是‘9秒,這‘9秒是這位男生多少米的成績呢?是50米還是100米呢?”學生圍繞著這個問題,自然會質疑,會多問幾個為什么?學生有了疑問,也就有了學習的愿望。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獨立思考是學生自學的關鍵環節。在學生認真閱讀、提出問題后,就自然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目前,大部分小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關愛過度,理性教育欠佳,父母又望子成龍心切,所以在學生的學習方面不注重培養,更多的是為孩子代辦學習上的任務。孩子不會的題,就很樂意地給孩子滔滔不絕地講解,時間長了,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家長講得越多,孩子的問題越多,家長覺著自己越來越聰明,孩子卻越來越笨拙,家長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就是家長的勤勞助長了孩子的依賴性,孩子遇到問題,不知思考,只知道問,這樣孩子雖然能順利快速地完成作業,但獨立思考的能力并未提高。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老師教給家長方法,并通過導學案“提示”語的設計,啟發學生能獨立思考。
比如,在設計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本第2頁)“時分秒”中的第四幅圖“自學質疑”的問題后,可以設計“自學質疑提示:要知道9秒是多少米的賽跑成績,你可以和同學在操場上比一比,看看你們的賽跑成績,你就知道答案了。”這樣的“提示”設計,有些教師可能覺得有些麻煩,家長覺著有些繁瑣或幼稚,但對于孩子初次認識、理解、掌握知識來說,這是最重要的。因為知識不能只靠模仿或記憶而獲得,更重要的是要擴大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感體驗范圍,讓學生通過行動發現、證實知識在生活中存在的方式和起到的作用,這樣學生才能感到知識的價值和魅力,也就有信心、有興趣、有方法獨立思考課本和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也就形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正如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所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習慣
學生的創新不是一定要發現真正新的知識,只要是學生未發現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操作和思考所發現,都屬于學生的創新。學生用不斷創新的精神和方法獲取知識,是一種主動積極高效的學習方法。因為要做到創新,首先就要對自己學過的知識爛熟于心,運用自如,其次對自己學過的知識要善于歸納總結,發現規律,才能有新的收獲或發現。要真正做到“溫故知新”,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抓住知識的創新點進行獨具匠心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比如,在設計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本第3頁)“時分秒”“探究創新”這一環節時,可以將“1分=( )秒”設計一個探究創新的知識點。例如“探究創新:你知道1分=( )秒嗎?你是怎么知道的,說說你的途徑或方法?”在課堂學習成果展示中出現了令人興奮的結果?
生1:媽媽告訴我1分=60秒;
生2:我發現我們家的電子時鐘“秒”的位置上的數字顯示到60時,“分”的位置上就會增加1,秒的位置就重新從1開始計時;
生3:我也看了我家的石英鐘,秒針每次走1小格,走完一圈正好是60次,鐘表一圈正好是60格,當走完一圈時,分針正好走了1小格,所以我發現,秒針走1小格是1秒,分針走1小格是1分,秒針走60格分針正好走1格,所以“1分=60秒”;
生4:我們以前學過“1時=60分”,根據分針和時針之間的關系,我就想到秒針和分針之間也有著同樣的關系,也就是“1分=60秒”。
聽了同學們的表述,學生越聽越有興趣,老師聽了感到很興奮。學生有興趣,感到一個知識竟然通過這么多的途徑和方法都能發現,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被知識本身的魅力所征服;老師興奮,是因為老師真實地看到了每個學生的思維過程豐富、嚴密,而且思維方式差別很大,創新思維的多樣性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一旦養成,就獲得了終生學習、高效學習的最好方法。當然,學生自學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事,需要老師科學、系統、智慧地設計《導學案》,持之以恒地進行引導和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的養成就會水到渠成,學習成績必定顯著提高,良好自學習慣的養成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付守良.導學案設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04).
致謝:本研究獲得靜寧縣教育科研課題——應用導學案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策略的研究資助。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