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文



摘 要 通過對一節(jié)常規(guī)實驗課的思考,認識到探究實驗教學中,教師要講清理論知識,合理取舍教材,做好預實驗,從而切實提高實驗課堂效率,做到有效教學。
關鍵詞 探究實驗 教學反思 質壁分離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笔侨私贪娓咧猩锉匦抟唤炭茣谒恼隆凹毎奈镔|輸入和輸出”第一節(jié)的內容。該部分內容以細胞的結構為基礎,以滲透作用為核心概念,主線清晰。
常用的教學設計一般采用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滲透現(xiàn)象,分析滲透作用的兩個條件,以此為基礎,學習動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通過回憶以哺乳動物紅細胞為材料制備細胞膜的實驗,分析水分進出細胞的狀況,結合細胞膜的功能,得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的細胞膜相當于一層半透膜,水分通過滲透作用進出紅細胞。教師結合成熟植物細胞的結構特點,聯(lián)系前面兩個實驗,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如成熟的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嗎?
第二課時按照探究實驗的一般流程開展實驗。使用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作為實驗材料,提供清水、質量濃度分別為0.3 g/mL的蔗糖溶液、0.5 g/mL的蔗糖溶液、0.03 g/mL的KNO3溶液。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質壁分離及復原、質壁分離不復原、質壁分離自動復原的實驗現(xiàn)象,得出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結論,提出進一步探究的課題。最后,介紹物質跨膜運輸?shù)钠渌麑嵗⒖偨Y出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線見圖1。
盡管教學設計合理,教學主線清晰,但就課后練習情況、學生的訪談、實驗的操作過程、實驗的結果而言,有很多需要反思、探索和改進之處。如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學生用0.3 g/mL的蔗糖溶液質壁分離現(xiàn)象不明顯,0.5 g/mL的蔗糖溶液加清水后仍復原等現(xiàn)象;學生在課后練習對水分滲透方向和溶液濃度的關系判斷依然出現(xiàn)錯誤、質壁分離圖像判斷不清……因此,筆者對本課題教學進行如下反思。
1 挖掘理論知識,講清思維疑點
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滲透裝置,圍繞“問題探討”的3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滲透作用的兩個條件——半透膜和濃度差。學生會有這樣的疑惑:滲透裝置中清水中的水分子流向蔗糖溶液多于蔗糖溶液流向清水,從而導致漏斗內液面上升,而生活俗語是“水往低處流”,為何此處“水往高處(濃度)走”?學生的疑惑體現(xiàn)在練習上,就是判斷水分滲透方向和溶液濃度的關系時,出現(xiàn)錯誤。教師如在此知識點處進一步闡釋,指出水在溶液中是作為溶劑分子,濃度越高的溶液,水分子相對含量越少。從溶液濃度的角度分析,水是從低濃度蔗糖溶液向高濃度蔗糖溶液流動,而從水分子相對含量的角度分析,水分子依然是順相對含量流動。通過教師的闡釋,學生理解了生活俗語和所學知識點并不相悖,理清了問題的本質,有效地將先前存在的概念轉變?yōu)榭茖W概念。
講解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師生共同分析出動物細胞的細胞膜與滲透裝置中的玻璃紙類似,都是半透膜。學生會想當然地認為,動物細胞的細胞膜和玻璃紙一樣,是以孔徑的大小為標準來控制物質的進出。教師不妨此處稍作引申,聯(lián)系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即細胞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可以從外界進入細胞,細胞不需要的或者對細胞有害的物質不容易進入細胞。這樣,學生可以認識到:細胞膜作為半透膜,其控制物質進出的標準不是分子大小,而是細胞自身的需要,細胞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主動轉運某些物質進出細胞。
適當?shù)赝诰蚶碚撝R,并不是增加知識點的難度,而是通過進一步的解釋、引申、拓展,引導學生更加接近現(xiàn)象后隱藏的本質,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
2 合理“提出問題”,有效取舍教材
作為高中生物第一個探究實驗,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至關重要。教材所給案例為:“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嗎?”如果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通過,蔗糖分子不能通過,那么,在較高濃度的蔗糖溶液中,植物細胞就會失水,液泡變小;在清水中,植物液泡會吸水,液泡變大。按照這樣的思路,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觀察液泡大小、原生質層的位置、細胞大小,從而得出“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的觀點,進而分析出植物細胞也是通過滲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實際上,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操作時,會發(fā)現(xiàn),在顯微鏡下整個細胞充滿紫色,觀察不到細胞膜、液泡膜及兩者之間的細胞質,即使發(fā)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原生質層位置的變化也根本看不出來。實驗操作結束,學生很難接受“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的觀點。教師從學生的思維和實驗現(xiàn)象可觀察的角度出發(fā),有效地取舍、替換教材內容。如提出: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對其吸水和失水有無影響?植物細胞是否像動物細胞一樣失水皺縮,吸水膨脹?這樣的問題應該更加合理,更接近學生認知。觀察時,學生記錄液泡的大小、顏色的深淺、細胞的大小,這樣的結果更具有可觀察性。
實驗教學中,教師會經常陷入兩難境地:教師希望以達成相應的知識目標為主要教學目的,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概念和知識體系。而探究實驗教學中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學生也有其思維自主性。因此,預設的教學目標與不可完全預知的探究過程時常矛盾對立。教師應依據(jù)探究實驗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做出合理的取舍,對教學內容做出必要的微調,而不是依照預設的教學思路,強行地向學生灌輸知識。
3 做好預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
在進行“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使用0.3 g/mL的蔗糖溶液進行實驗時,大部分學生小組并未觀察到質壁分離現(xiàn)象,而少部分學生觀察到邊角處液泡有些微的收縮;使用0.5 g/mL的蔗糖溶液質壁分離現(xiàn)象明顯,加清水后視野中大部分細胞復原;用0.03 g/mL的KNO3溶液10 min內未出現(xiàn)自動復原的現(xiàn)象。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有學生操作不當之處,如制作洋蔥紫色鱗片葉外表皮臨時裝片時,滴加清水較多,導致蔗糖溶液被清水稀釋;引流法操作不當,蔗糖溶液并未被吸引或者沒有重復吸引,導致細胞并未浸潤在蔗糖溶液中;顯微鏡使用不熟練,只觀察位于材料中心的細胞,不會移動裝片,變換視野,而首先發(fā)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往往是位于材料邊緣的細胞。也有配制溶液的因素,蔗糖溶液數(shù)天內反復使用,沒有及時更換,效果變差。更有教師的因素,實驗前沒有進行預實驗,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完全沒有預想。課后筆者設置了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KNO3溶液進行實驗,并增加了NaCl溶液進行比較,制作相應的裝片,觀察質壁分離程度,分析實驗操作的難度和所需時間。每個裝片觀察10個視野,重復3次,結果見表1~3。
蔗糖溶液是質壁分離實驗選用的經典試劑。用適宜濃度的蔗糖溶液處理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從粘附力小的邊角開始,然后粘附力較大的部分分離,最后原生質體縮成一團;形成的質壁分離現(xiàn)象穩(wěn)定,學生可以觀察到質壁分離的整個進行過程。但是蔗糖溶液也存在明顯不足之處,如溶液比較黏稠,使用引流法難以吸引,污染鏡頭難以擦拭,而且營養(yǎng)豐富,易變質,最好要現(xiàn)配現(xiàn)用。選用0.05 g/mL的NaCl溶液,引流法易操作,質壁分離所需時間少,原生質體很快縮成一團,現(xiàn)象明顯,加清水后很快復原。選用0.03 g/mL、0.05 g/mL的KNO3溶液,則會發(fā)生自動復原現(xiàn)象,但所需時間過長,復原不徹底。根據(jù)預實驗的情況,筆者把自己操作過程中選取的試劑、相應的濃度、各步驟所需時間、難易程度、遇到的問題、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等作好記錄,并與同一年級的其他生物教師分享,從而有助于教師合理選取實驗內容,有助于學生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驗成功率。
實驗課教學的出發(fā)點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方式,來加深對教材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自身實驗操作能力、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只備課不做預實驗;照本宣科,不根據(jù)學生的思維和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變換教學思路;學生學習心態(tài)過于放松,實驗操作中各種操作錯誤頻出,這樣的實驗課就成了走過場,不僅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還造成人力、財力、教學時間的浪費。鑒于此種情況,教師應講清理論知識,合理取舍教材,做好預實驗,從而切實提高實驗課堂效率,真正做到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