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紫霞
摘 要:中國禮儀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文化之上的具有弘揚和傳承意義的美德。中學是學生對于文化認知的關鍵階段,在禮儀課程中應鼓勵中學生進行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傳統文化;禮儀課程;創新;導引;修養
一、緒論
隨著當代社會的人際交往與交流的密切,禮儀在社交中表現出其獨特的魅力與功能。但是現代禮儀課都是以片面的應用性為導向,沒有涉及中國傳統文化下的禮儀內涵。中學禮儀課堂應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禮儀融合,發揮課程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同時要做好滲透性禮儀教育學科課程設計,全面培養中學生良好的禮儀品德。
二、中華傳統文化對禮儀概念的界定
禮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禮的歷史悠久,內涵深刻,蘊含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春秋時期儒家將禮作為正統思想與倫理規范,指導著時代的興盛與發展。隨著歷史的推移,禮的內涵也隨之豐富與遷移。禮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禮儀指的是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典章制度、治國方略、修身之道等相關的規范與制度,內涵極其豐富,無所不包。中華傳統禮儀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承載著民族精神與力量,是維系民族關系不可缺少的紐帶。現階段,中學生在道德修養方面的思想與認知能力很薄弱,設置中學生禮儀課程是中學生禮儀學習的重要途徑。
三、傳統文化與中學禮儀課程結合的主要策略
傳承禮儀文化需要將其深化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以培養學生自覺實踐禮儀為主要目標。我們應對禮儀課程進行創新與探索,擺脫說教式的禮儀傳授模式,找到傳統禮儀文化與現代禮儀的結合點,重視傳統禮儀文化與現代社交禮儀的融合,摒棄只注重形式的片面禮儀學習,使文化禮儀的文明得到真正的理解與傳承,這才是中學禮儀課程應該追求的核心價值。傳統文化與中學禮儀課程結合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點:
1.發揮課程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現代教育機制是以學科課程為主要的教育形態,以學科形式對知識與經驗進行組織與傳播,以此高效地促進學生對文化教育的傳承與吸收。中學生禮儀教育應該以課程為根基來實現禮儀教育的普及與應用,應設置專門的教育課程進行禮儀文化與知識的傳授。專業課程的設置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化、科學化教育,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納,對禮儀教育活動的發揮起著主導作用。
一方面,開設獨立的禮儀教育課程,應重視課程教學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從禮儀教學本身來說,禮儀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階級性等特征,老師應對設計教學進行有組織的統籌,處理好上面講述的禮儀知識的特點,包容與尊重不同地域的不同民俗習慣,避免籠統地傳授片面性的禮儀知識;既要努力對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進行吸納與傳承,又要與時俱進,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為禮儀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要實行禮儀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相結合的授課形式,應對中學生身心發展情況與規律做出深入的探索,將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緊密組織起來,按照這樣的知識架構進行禮儀知識的傳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深入理解。專業的禮儀教育課程的實施有助于加強人們對于禮儀教育的重視,集中的課程模式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知識的規范與訓練,教育效率高,
學生反映普遍良好。例如:進校第一次見到老師,立正問好;上下課,起立向教師行注目禮。課上,發言先舉手;課余,進老師辦公室打報告或輕敲門,經允許后再進入。但現在的大部分學生都缺乏這種禮儀儀式,看到老師或長輩時選擇視而不見,到教師辦公室是直接進入,處理事情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中學生禮儀課程的開展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必不可少。
在高三階段,我們針對參加單獨招生的同學,專門聘請了一位專科的大學老師對他們進行集中的課程培訓。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這部分學生反應頗好,且在面試階段均能脫穎而出。
但目前我國中學禮儀教育專業的教師比較緊缺,專科以上的教師屈指可數,絕大多數語文老師或班主任承擔,這成為制約我國教育禮儀課程的最大因素。禮儀課程在課時的分配與設置上也有不足,不能保證學生充足的禮儀學習周期,造成了禮儀教育發展停滯不前。
2.重視滲透性課程的禮儀教育
禮儀課程涉及的內容與學科十分廣泛,不同領域的相關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將各學科課程作為滲透性的禮儀教育課程進行系統的設計與開發有利于禮儀課程的全面性與綜合性教育。
做好滲透性禮儀教育學科課程設計,應注意以下方面:(1)注重學科教師禮儀素質的培養,實現師生互動,將人文關懷運用于教學中,對學生的禮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2)利用相關資源進行角色認取,各學科都包含著人與社會的內容,角色認取有利于學生的換位思考與禮儀素養的提高。
以下是一個禮儀滲透性教育的案例:上課鈴響,教室里同學們正在認真地進行課前讀書,但講臺上物品散亂堆放。李老師含笑走進教室,問:“哪位同學愿意把講臺收拾一下?”一個男孩(值日班干)迅速跑上講臺,手忙腳亂地整理完準備回座位。李老師輕聲說:“等一等!”然后微笑著伸出右手說:“謝謝你!”該男孩一愣,與老師緊握在一起,臉上漾起燦爛的笑容……李老師說:“同學
們,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己的物品要擺放整齊,為自己與他人提供方便。而且,知識學習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隨時整理。那么,我們想一想,上節課學了什么?”我非常佩服這位老師的教育機智,他善于把握教育機會,達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擔負起教學育人的責任。同時也說明,該校對禮儀教育課程有過整體的設計與規劃,教師能夠在短時間內機智地將不利的因素轉化為禮儀教育。
參考文獻:
王賀蘭.當代中國青少年禮儀教育的反思與建構[D].河北師范大學,201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