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瑩
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
現階段我國警民關系及改善
趙瑩
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陜西西安710122
摘要:警民關系是社會關系在一系列法律制度調整下形成的一種互惠的伙伴關系,貫穿警務工作的始終。在市場經濟下,警民關系出現許多新問題,面臨嚴峻考驗。本文從警民關系入手,分析我國警民關系的現狀,全面探究現階段警民關系惡化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警民關系;現狀;惡化的原因;改善措施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政治文明革新,警民關系這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再度重回舞臺,引發人們的關注。在我國現代化階段,如何構建新型警民關系,解決警民這最大的社會矛盾,值得商榷。
一、警民關系
警民關系是一個動態的社會關系,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被賦予新義。迄今為止,我國法律是如何定義警民關系的呢?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國,警民關系實際上是一種法律關系。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生活的主體,依法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也應積極履行法定義務,其中包括配合人民警察工作,接受人民警察管理等。人民警察應依法履行職能,管理社會事務,為人民服務,給人民創造一個和諧安定的生活氛圍。
縱觀古今,警民關系始終以不同的形態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且經歷了由統治關系到伙伴關系的過渡。①這說明警民關系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正趨于常態化。筆者認為,警民關系是一種在政治平等的前提下,具有共同責任、權利和義務,追求根本利益一致的新型社會的伙伴關系。警察在此關系中,提高自身影響,樹立良好形象,獲取最大的社會治安效益,通過主動為公眾提供全方位、優良的服務而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人民作為社會的主人,自覺地發現和監督著各種違法行為和犯罪活動,以便為警察提供最新的線索,提高破案效率。他們在相互配合中,各行其職,致力使生活更加美好。
二、警民關系的現狀
縱觀過往,警察助人事件,屢見不鮮。08年汶川地震,廣大民警舍生忘死、舍小家為大家的壯舉贏的人民群眾高度稱贊。近來,上海警察熱心助離家老人回家、警察微博接力,助聾啞人回家等,讓人欣慰。這些事件都透露出警民關系的和諧。但是,從全局出發,新形勢下警民關系也存在著不可小覷的問題,并呈現出嚴峻形勢。
自08年至今,一連串的警民沖突事件不斷,讓社會輿論再次升溫。云南孟某事件、湖南警察喝酒開警車打人事件等,無一不在訴說著警民關系的惡化,對立情緒加劇,矛盾激化。雖然,公安機關在事后都做出了一系列處分,但其對警察形象的損壞是難以彌補的。加之輿論的導向,使民眾對警察的抵觸情緒更加嚴重??傊耜P系在和諧中逐漸惡化,其也標志著我國體制建設中的弊端,警民問題的突出,不僅使警察感到困惑和無奈,也讓整個社會感到不安。
三、警民關系惡化的原因
(一)警察因素
1.部分警察文化水平低下,強權意識嚴重
在我國,大部分警察為軍轉或??飘厴I,少數為本科畢業,其受教育程度不同。這一背景下,警務人員良莠不齊,自身素質不高,容易受不法分子的誘惑,濫用職權,做出違法亂紀之事。在公安實踐工作中,一部分民警思想帶有濃重的封建思想,強權意識嚴重。在工作中以管理人的身份自居,對待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工作方法簡單粗暴,令人民群眾十分不滿,導致警民關系疏遠。
2.部分警察與媒體的合作技能欠缺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媒體成了社會輿論的掌舵者,也是人民群眾對是非判斷的重要影響者。在公安實際工作中,公安機關應當重視媒體的作用。一些警察認為媒體在公安工作中無足輕重,應對媒體浪費時間。殊不知,媒體在社會宣傳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由于警察對于新聞曝光不加重視,也不及時處置,在輿情處置中失去了主動控制權,致使警察的負面輿論蔓延,致使人民群眾對警察的誤解加深,警民隔閡更大。②
(二)民眾因素
1.部分民眾法治觀念亟待提高
近年來,雖然法律體系在不斷健全,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有所增強,但是在偏遠農村、城鄉結合區域,人民的法治觀念十分落后,公安機關正常的工作活動遭到誤解,對警察工作不滿意不配合,甚至表現出對抗情緒。同時,人民群眾的法律基礎薄弱,維權意識差,當他們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通常會通過非法途徑解決問題或者自認倒霉。長此以往,他們會將積怨轉移到警察身上,認為是警察的不作為導致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受損。
2.部分民眾期望過高,認識偏頗
在我國現階段,公安機關對外宣稱“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在這樣的氛圍中,人民群眾對于警察的期望值越來越大,把警察萬能化,認為警察既是偵破案件、打擊犯罪的專家,又是排憂解難、保家衛國的將士,沒有警察辦不到的事。當公民在生活遇到一點小事,諸如夫妻吵架、忘帶鑰匙等,都向警察求助,浪費警察資源,也阻礙了警察原有工作進度。③如若警察對于這些非警務工作稍有怠慢,人民群眾便認為警察工作不盡職,對警察產生不滿情緒。
(三)其他社會因素
1.社會媒介的誤導
媒體的報道很大程度上主導著社會輿論。為了吸引公眾眼球,引起社會關注,媒體對極少數警察的不良行為進行惡意放大,使得社會大眾在無意識中對警察貫之以不良形象。所以,只要出現警民事件,人民大眾潛意識里認為是警察過失,加之媒體的片面化報道,警民關系愈加緊張。
2.行政領導干預的影響
我國公安機關的雙重領導體制決定了公安機關也受地方行政機關的領導。因此,一些地方機關對于警察隊伍過度依賴,常常把公安機關當成自家的萬能鑰匙,通過行政命令要求公安機關出警解決、控制、鎮壓一些活動,讓公安機關承擔許多非警務工作。尤其是強拆、征地、領導出行的保護等敏感活動,使警察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導致人民群眾對警察理解泛化,產生不滿,警民關系惡化。④
四、改善警民關系的措施
(一)人民警察方面
1.規范警察的準入機制,培養新時代警察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初期,警察體制建設不健全是必然的。但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警察體制建設必須完善。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進步,才能使警察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加強警察法治學習,提高服務水平
自從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進入建設法治國家的時代。但人們的法治觀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提高的過程,警察也是如此。人民警察雖身為執法者,但警察將法律束之高閣的情況普遍存在,所以加強警察的法治教育與學習,對提高服務水平尤為重要。
3.轉變思維,利用媒體,實現監督社會化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群眾對警察不知悉,主要通過新聞媒體來認識、了解警察。因此,媒體似乎是警民之間無形的紐帶,對警民關系發揮著重大作用。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警察應轉變思維,改變對媒體的偏見,加強警媒合作,掌握輿情的控制權,宣揚警察形象,讓大眾更懂警察。同時,警察也應發揮媒體的廣泛性和及時性,讓媒體輿論在真實可靠的基礎上,宣傳公安執法工作動態,把公安工作置于大眾眼中,實現公安工作監督的社會化,推進和諧警民關系形成。
(二)社會公眾方面
1.加強法治教育,培養公民維權意識
我國公民法治觀念落后,法治意識不高。特別是偏遠地區,長期以來形成一種遇事,不論對錯,能逃則逃,不能逃自認倒霉的心態,維權意識薄弱。所以,我國加強公民法治教育迫在眉睫。只有進行全民的普法教育,公民才會學法、知法、懂法、守法,才會遇事時通過法律途徑,運用法律武器,解決爭端,社會生活才會多份安寧。公民法治意識增強,通過法律途徑維權,一方面是對公安工作合法性的監督,另一方面也是對公安工作的諒解。這樣有利于長期互
利共贏警民伙伴關系的構建。
2.正確理解警務工作,建立警民伙伴關系
新時期,人民警察警務工作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人民群眾應該改變觀念,從傳統警察無事不管的思維模式中走出來,正確理解警務工作。人民群眾應多關注警察隊伍建設、多了解警務工作和警察體制建設,合理使用警力解難,讓警力發揮最優效力。同時,人民群眾也應在正確理解警務工作的基礎上,設身處地為社會的“公仆”考慮,諒解警察,建立一種長效的警民互諒的伙伴關系。
(三)其他社會方面
1.規范媒體監督機制
媒體的形式多樣、監督力度大、監督范圍廣、監督效果好,是具有影響力的社會監督力量。所以,我國應該規范媒體的監督機制,發揮媒體監督效力,讓媒體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各種信息。對于公安工作,應協同公安機關與媒體合作,多一些正面報道,不能只局限于負面報道,誤導大眾的價值判斷,使得警民間隙變大,警民關系陷入僵局。筆者認為,如若能規范媒體的監督機制,加強警媒合作,我國社會會更加安定。
2.禁止行政機關濫用警力
警察雖為國家的暴力機關,但其旨在打擊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對于非警務活動,我國應禁止行政機關濫用警力,損害警察權威。行政機關的濫用警力問題在今天愈演愈烈,嚴重威脅到警察的正面形象,不利于警民關系建設。我國應明令禁止行政機關濫用警力,以保障警力的合理使用,警務工作的正常高效運行,樹立警察權威,塑造良好警察形象,警民伙伴關系的早日形成。
五、結語
現階段我國警民關系是社會生活中最常見的矛盾,其改善歷程必然要經時間和歷史的檢驗。但只要警民同心協力,共建警民關系,雙贏互惠的警民伙伴關系終會形成。警民關系建設是一個多方責任,既要國家提供良好的氛圍,也要警民的相互諒解與努力,才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下的警民關系再放光芒。
[注釋]
①董萬存:“論新時期警民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8。
②曾慶:“社會轉型時期和諧警民關系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③劉乃成:“和諧警民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④曾述全:“論新時期和諧警民關系的構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參考文獻]
[1]劉乃成.和諧警民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2]董萬存.論新時期警民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8.
[3]曾慶.社會轉型時期和諧警民關系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4]朱彩霞.論新型警民關系的構建——新公共服務的視角[D].山東大學,2007.
[5]楊慶雨.構建和諧的警民關系[D].蘇州大學,2007.
[6]曾述全.論新時期和諧警民關系的構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9).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112-02
作者簡介:趙瑩(1994-),女,漢族,陜西韓城人,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2013級本科生,偵查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