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銳
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
民法的人文關懷
楊銳
攀枝花學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人文關懷是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核心價值,而民法基本原則中人文關懷是法治建設最完美的表現。本文首先對人文關懷以及民法的基本概念進行分析,然后分析兩者之間的聯系,最后對人文關懷在民法中的重要性以及其發展進行闡述,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法;人文關懷;作用
一、人文關懷與民法
(一)民法
對于民法概念,一般從其實質意義以及形式意義兩個方面入手。民法起源于古羅馬,是古羅馬人民維護社會生活的重要典章。從實質意義上來說,民法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來說,民法是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了社會中存在的所有司法;狹義上來說,民法是民商分立之后,國家特例的一種法例,并沒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從形式意義上來講,民法就是以其命名的成文法典。
(二)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理念是西方國家傳入我國的,與我國以人為本的理念基本相同,其核心價值在于尊重人,對人性加以解放,對所有人平等對待,其描寫的是人類精神與理性層面的東西。從政治角度出發,所謂的人文關懷主要是鼓勵人們通過積極的態度發揮自己的潛能,創造價值。人文關懷理念下,人不僅僅是社會的核心,同時人類更需要注重精神、文化等追求,從而促進人類全面發展。
二、民法與人文關懷的聯系
(一)民法和人文關懷的統一性
民法體現了社會對人的關懷性,其立法的目的在于人,是一切為人、為了人的一切。在民法中,提倡羞惡之心、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等,體現了民法中包含了仁愛情懷以及憂思思想。
而人文關懷主要是對人具體情況(生存、生活)的關懷,是對人格的尊重,揭示了人類對自由和解放的追求。
可見,人文關懷與民法之間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內容上也大有重疊,也可以將民法看作是人為關懷內容化、實質化的結果,利用民事立法,將人為關懷的內容法律化處理。
(二)民法中人文關懷的內容
民法中人文關懷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在物質層面上,人主要追求能為其提供較好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民法為其提供正當追求利益的有效保護。第一,生命權保護。每個人通過勞動維持自己的生存;第二,財產權。財產權利是人類生存、交流與發展中必備的權限,也是體現人獨立平等的客觀要求;第三,發展權,人的發展權涉及內容較多,包括了受教育權、環境權等等,人文關懷要求民法為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在精神層面上,民法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講究人人平等、自由,保證了人格的獨立。同時,人的價值也得到民法的保障與認可。因此,在民法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人本思想,給予人更多、更真誠的關懷。
三、人文關懷在民法中的重要性及走向
(一)民法中人文關懷是人自由、尊嚴的保障
自由和尊嚴是人主體性的體現,也是人的基本要求。隨著時間發展,人文關懷理念下的民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也得到了長足的推廣與發展。第一,民法中人文關懷天了對人自由和尊嚴中重視,這一點在世界人權宣言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很多國家都將起作為自己國家法律中重要的綱領文件。通過人格權對人類的個人財產權、隱私權等實施保護。我國近年來對民法典不斷完善,也促進了我國民法體系的健全化發展。第二,在民法體系下,人格尊嚴遠比利益更加重要,對人類健康以及生命實施優先保護,人格權也更為嚴謹。
(二)民法中人文關懷體現了弱勢群體的關愛性
弱勢群體在社會中普遍存在,體現在生活難、就業難、醫療難、住房難、子女受教育難、法律救助難等方面。法律救助難是人類六大難中的其中之一,如果人不能得到法律救助,就會給社會帶來諸多不安定因素,也會給人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盡管電視新聞中,常常看到領導送溫暖,為弱勢群體送補給,這只能幫助其解決一時之需,并不能治療其根本。還需要建立有效的法律救助體系,健全社會保障體制等,讓“送溫暖”成為社會化、經常化的現象。
人文關懷下的民法中講究人人平等,在保護人類個體生命和財產過程中,與人性別、年齡、家庭背景、經濟水平等無直接關系,是人格意義上的真正平等。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平等權以及生存權的權利,在合法領域內,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愛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彌補,而是通過人文關懷理念體現的一種對正義缺陷的彌補,但是我國現有民法典不能追求實質上的平等,而需要適應兼顧實質平等。
(三)民法與人文關懷未來發展方向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在國際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巨大的經濟財富也逐漸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基于人文關懷理念,制定一部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法典,體現對人的關懷,在制定民法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與訴求,強調對人自由、尊嚴的重視。另外,民法結構構建也需要以人文關懷為契機,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懷。
四、總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民法與人文關懷具有很高的統一性。而人文關懷理念在民法中的運用,能夠改善社會對法律的看法,能夠豐富法律的情感需求,對民法的運用以及發揮社會作用起到關鍵的作用。總之,民法應該是指引人健康發展的法典,不應該作為統治人的工具存在于人類社會中。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民法的人文關懷[J].中國社會科學,2014,15(8):144-145.
[2]祁光明.民法的人文關懷初探[J].大東方,2015,23(11):25-26.
[3]胡軍林.當代中國民法中的人文關懷思想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5,32(3):99-100.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286-01
作者簡介:楊銳(1993-),漢族,四川宜賓人,攀枝花學院,法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