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澤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1;大連市甘井子區南關嶺小學,遼寧 大連 116029)
?
認知能力下的小學生音樂學習能力培養
高銘澤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1;大連市甘井子區南關嶺小學,遼寧 大連 116029)
【摘要】小學生正處于心理與生理飛速發展的階段,小學音樂教育必須立足學生身心健康特點,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本文將通過應用教育心理學方法訓練兒童的認知能力,對小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促進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教育心理;自主學習;小學音樂
音樂是最能表達人類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知能力。從新課改項目實施以來,音樂欣賞課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受到了更多教師的重視,《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將“聆聽音樂本體”或“體驗音樂所喚起的情緒”設置為首要教學目的,凸顯出情感體驗這一教學理念。而音樂學習同時也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它不僅包括一般學習意義上的認知心理活動,也包括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屬于一種學習認知活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理論,對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所發生的心理現象、特征、過程行為和認知方法進行研究,培養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能力與方法,從理論的高度指導音樂教學,提高音樂教學效率。
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音樂審美認知、音樂表現及創造等方面,都處在一個逐步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音樂想象能力等都在不斷形成和發展。小學正處于6—12歲階段,他們已形成對事物理解的認知能力,具備獨立的思考與反思能力。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研究學生的認知過程,通過系統對認知能力中感知、思維等訓練,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和調節,使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認知能力,找到最適合學習音樂的方法,提高音樂學習意識,最終培養自身的音樂素養。
(一)音樂學習中的感知能力訓練
感知認知活動中的一種,也是音樂學習中最重要的學習能力,音樂學習的主要心理過程就是以感知為基礎的,而感知則需要通過聽覺實現。
2011版《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聽覺的藝術”,它是通過聲音來塑造形象、表達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無論演奏者還是聽眾都需要通過聽覺來欣賞音樂。因此,學習音樂,就必須培養學生敏銳的聽覺能力。但是音樂的聽覺訓練,并不是單純的聽力訓練,而是在對音樂情感、音色、速度的音樂要素感知下的聆聽,例如,在音樂課堂上,聽到一首歌曲,學生通過多次的聆聽就會對音樂有初步的記憶。能夠隨音樂哼唱旋律,再進行反復的聆聽訓練,學生便會對樂曲的旋律產生記憶,通過對樂曲旋律的反復記憶,最終學會歌曲。這就是認知活動中記憶策略與聽覺的運用,是學生對音樂的初步認知能力。
(二)音樂學習中的思維邏輯能力訓練
音樂思維是指人腦對音樂對象的概括及間接地反映。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所創立的奧爾夫教學法,就是應用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充分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性,通過節奏,表現等音樂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每一個感覺器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爾文通過音樂手勢,將音樂七個音符表達出來,學生在動手表現的過程中,通過形象記憶,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知識技能。
在音樂教學中,如果只是死板地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聆聽,學唱歌曲,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講授,就會漸漸失去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教師應該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理解、感受音樂的情感,通過生動的情景創設豐富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幫助學生建立音樂形象,通過肢體動作的律動表現,感受音樂形象,產生音樂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通過準確的范唱,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內涵,并根據自己豐富想象充分理解音樂內涵,提高音樂感覺、節奏感等音樂素質,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重要教學方式。
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有著自己的特點,“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在教學過程中,很多音樂教師經常為了一些個體心理差異的孩子、頑皮的孩子、精神不集中的孩子而煩惱,這就需要我們細致的分析孩子在不同年齡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征,尊重學生的個性,對學生的特點進行發現、挖掘,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了解自己,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
小學生的年齡在6~12歲,這一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對簡單具體的事物易于接受,他們的感知覺已逐漸從幼稚期的憑興趣和不隨意性、不穩定性向著隨意選擇性、主動性的方向發展。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注意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掌握和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進行簡單的分析、綜合、比較與分類能力的培養,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維與概括能力。
音樂藝術的學習是一個融技能技巧掌握和心智技能訓練相結合的長期而又艱難的過程,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作為指導就是為了更好地根據學習者對音樂接受的心理進行音樂教育,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遵循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音樂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最終達到通過音樂教育培養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梅麗.用心兒去唱歌——淺析情感在歌唱中的作用及實踐[J].大眾文藝,2010.
[2]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10).
[3]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4]吳躍躍.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研究[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高銘澤,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職研究生,工作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南關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