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
讀《音樂教育的理性光輝——解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樂教思想》談其收獲
王 婷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摘要】在讀《音樂教育的理性光輝——解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樂教思想》一文中,文章從三個方面來談其收獲。主要是針對作者文章中有啟發性的文字來引出筆者的思考并作一些闡述,感知孔子的“為國以禮、樂以載道的”政治理想,同時也需要我們謹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侍坐;音樂教育;傳統文化
在《音樂教育的理性光輝——解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樂教思想》(以下簡稱《音樂教育的理性光輝》)一文中,作者以“起承轉合”的寫作手法把師生間對話的情景得以再現,讓人不自覺得沐浴在樂教的氛圍中,感知孔子散發的治國育人的思想。這其中不但蘊含了孔子的治學之態度,也同樣包含著作者本身治學的嚴謹和令人嘆服的思維模式。在多次熟讀此文章后,具體來講,《侍坐》中層層遞進,始終以弟子的回答作為主線,最后揭示孔子的政治理想,不但展露出各弟子的政治抱負和性格特征,也對孔子的教學方法刮目相看。
在《音樂教育的理性光輝》一文中,第一部分主要詮釋出該文的“可歌唱性”特點,并從作品欣賞的角度和曲式分析上完成了創新之處。在第二部分《侍坐》一文可謂是“隱形式”的一次優質課堂,雖然最后以反問的結束語作了結尾。但是我們從對話中還是讀到了孔子的心聲——偉大的政治抱負。在第三部分之中,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并且認為“樂以修內”。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創了私立音樂教育的先河,這就大大解放了等級制的束縛。第四部分在“起、承、轉”的趨勢下,升華了全文的基調,談及了理性的音樂教育光芒的閃現。尤其是音樂教育對人格塑造上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作者將人性的“真、善、美”一覽無余的盡收眼底。文章中分為四個部分,從輕松愉悅的課堂中揭示了音樂為教育所用,是一種文化現象,同時文化又為政治所服務。
在作者分析的《侍坐》一文中,作為后輩的我們有義務學習《四書》、《五經》等古書典籍,從中有所收獲,煥發人性的美,陶冶著情操。但同時《論語》中因《侍坐》是篇幅較長、結構較完整的典例,有很多專家和學者也在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和研究,希冀能夠得到一些借鑒性的啟示為教學和學術研究做鋪墊。
在我國,有學者將“音樂教育”作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音樂教育自音樂誕生之日起就已經產生;狹義的音樂教育一般是指學校音樂教育,也包括現在的家庭音樂教育和有組織的社會音樂教育。”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范圍涵蓋在家庭、學校、社會甚至是整個人類與之相關的生產勞動中。同樣,由于孔子“私學”的創立,我們讀到的《侍坐》一文,這樣的音樂教育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追尋的,也是為教師鳴響了警鐘。
在《音樂教育的理性光輝》一文中,作者在人物性格上的塑造和氣質修養方面進行了展開式的描寫。孔子的四個弟子之中,雖然只有曾皙一人撫琴,但是也只有他的述志是最合乎孔子心意的。其余的三個弟子分別表露了自己的遠大志向,但是都未曾觸及孔子的心聲,尋到契合的共鳴點。就像《禮記·樂記》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生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音樂作為情感表達的直接載體,在表現形式與強度上,音樂跨越了外在的客觀性和承接的中間環節,以最本真的狀態再現了人的情感世界。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音樂教育在審美情感上、思想品德上、智力的開發和身心健康上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有很多的人在濃厚的興趣之下學唱音樂,并且受用一生。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書籍,《侍坐》作為經典的篇目,其思想內涵耐人尋味。常言道:“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像《侍坐》有著教化作用的書籍,對于我們“成人”進行心靈上的洗禮,不但可以“以史為鑒”,更是全世界都無法企及的文化血統。如此,就連習近平主席依然遵循著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更要對傳統文化致以崇敬之情。
有人說過:“沒有名著的民族是個可悲的民族,有名著而不去閱讀名著的民族也是可悲的民族。”當然圣賢留下來的思想并非讓我們無法企及,還是需要我們深刻體會和長期學習。51歲的子路果敢,性格魯莽,有強烈的政治抱負;39歲的曾皙懂禮愛樂,善于思考,卓爾不群;31歲的冉有謙虛謹慎,很有自知之明;18歲的公西華謙恭有禮,超凡脫俗。人的思想和處事能力與人的資質、長期學習的知識有關系,但同樣也會受性格的影響。通過對禮樂的學習,達到“成人”的道德教育目的。
談到歷史責任的問題,這是一個宏觀的大命題。清代龔自珍《定庵續集》里有這樣一句話:“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而這樣一句話正是習近平主席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發表講話所指出的。我們有必要深思傳統能夠帶給我們什么,有必要攜手共建我們的美麗家園,而不是一直崇洋媚外,無視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傳統音樂或者是更多非遺項目,我們要客觀冷靜地找出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怎樣才能將傳統文化很好地傳承下去。未來是大家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都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感受到《侍坐》的博大精深,教會我們要有志向,要學會做人。對作者分析的文章表示贊許的同時又開拓了筆者對經典書目的全新認識,可以從“音樂”的角度看待問題。當然,筆者在面對這樣一篇有創意的學術期刊時,所理解的東西不是很全面,沒有妄言評價。倘若解讀的不對,全是筆者個人的見解,其責在筆者。
參考文獻
[1]鄒愛民,馬東風等譯.音樂教育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139..
[2]王志軍.中國音樂教育應回歸文化與審美本位[J].樂府新聲,2003 (03).
[3]樊祖蔭.多元文化與21世紀的音樂教育改革[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1:4-5.
[4]田青.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音樂[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07(02).
作者簡介:王婷(1990—),女,民族:漢,籍貫:山東省滕州市人,學歷:江蘇師范大學在讀碩士,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