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力文
(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六一小學,河南 鄭州 450000)
?
柯爾文手勢在小學音樂課中的運用
施力文
(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六一小學,河南 鄭州 450000)
摘 要:“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1]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建立在“聽”的基礎上,體現于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中,無論哪種形式,都強調內心的歌唱。特別是視唱時,“旋律或音程會經過視覺,形成視覺概念進入大腦后轉化為聽覺概念。”[2]隨著準確視唱的量的累計,內心聽覺逐步形成。小學音樂課堂中,如何幫助學生形成內心聽覺,達到看譜心中有樂?筆者引入了柯達伊教學法中的柯爾文手勢。
關鍵詞:柯爾文手勢;小學音樂課;教學運用
柯爾文手勢是柯達伊首調唱名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兒童在視覺上、空間上更直觀的理解音級之間的關系,各音級(包括變化音級)都有對應的手勢和位置。以任意音級構建的音階,“DO的位置都在腰腹部,然后逐漸升高,高音DO大致越過頭頂。”[2]
柯爾文手勢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如何運用?根據舒特-戴森和加布里埃爾的各年齡音樂發展特征來看,“小學生無意識記憶占主導地位”[3],低年級學生擅長具體形象記憶,已有音高模仿能力,能重復簡單節奏,明白有調性較好聽,能聽辨出協和與不協和的音。高年級學生,抽象記憶得到發展,節奏、旋律記憶得到改善,逐漸具備韻律感,能夠感知兩聲部旋律,和聲觀念建立。因此,在教學中,柯爾文手勢的使用分為兩個階段。
柯達伊認為,“兒童音樂讀譜能力不是自然生長的,需要一年的單獨學習和訓練。”[2]低年級學生,多數不具備相應的識譜能力,用柯爾文手勢,可降低識譜難度,將注意力放在聽覺上,一看便知要唱什么音,課堂語言更加簡潔。
(一)認知感受音樂要素。首先要熟悉唱名和音階,建立音高意識。例如:教師唱中國五聲或自然大調等音階,并做手勢,學生跟著模仿。隨手勢變化,感受音與音之間的高低關系,長短和強弱。體會細微音高的差別,體會跳音、長音與氣息的關系,同唱名不同音區的高低也一目了然。模仿手勢律動歌唱的過程中感受二、三拍子的不同,體會節奏的變化。
(二)看手勢歌唱。教學初期,學生可以先聽示范,然后跟教師慢速邊做手勢邊唱。如音高不夠準確,則需教師逐句示范(手勢與唱),學生模仿。有一定基礎后,可讓學生直接看手勢跟唱,熟悉的歌曲,學生是可以聽辨出大概旋律,猜出歌名的。欣賞課教學中,音樂主題的熟悉,也可以使用這種方式。
(三)唱名譜的視唱與手勢。在學習識讀樂譜之前,可用唱名譜進行過度,視唱并做手勢。由于大班制教學,教師很難照顧的全體學生。學生是否全都會唱,節奏和音是否都唱正確?是有效學習的關鍵。柯爾文手勢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使抽象的聲音在視覺上呈現出來。
3-6年級應能夠“聽辨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和人聲,體驗不同節拍,通過律動對音樂做出反應,培養良好的唱歌習慣,能參與合唱,對指揮動作做出恰當的反應,能使用有音高樂器進行演奏與合奏,具有初步識譜能力。”[1]
(一)構唱音程與和弦。音程的構唱,以自然音程為主。從看手勢模唱,到看唱名譜做手勢唱,過度到給一個唱名,直接構唱。有了音程構唱基礎,加入大三、小三、屬七等常用和弦的構唱。
(二)二聲部歌唱教學。二聲部歌唱練習,兩只手,一只代表一個聲部,學生分聲部模唱。和聲合唱,一個聲部先進入,穩定后,再進入另一聲部。兩個聲部互相傾聽,感受和諧或不和諧,鍛煉堅強的意志力和穩定的氣息。唱準后,加入合唱,練習內容要短小簡單。
(三)節奏感、節拍感能力培養。中高年級,學生韻律感逐漸增強,節拍感決定著學生表演速度的穩定和跟奏、跟唱能力。“音樂是由音響和運動合成的,運動是基礎,即是節奏。節奏意識,只有通過整個身體的訓練,每一肢體都參加到運動中來,才能獲得。”[4]視唱時,手做柯爾文手勢,腳點節拍并隨老師提示,進行速度、力度的變化。
(四)看手勢演奏。器樂演奏初期,由于識譜的干擾,學生很難在演奏中享受到樂趣。看教師手勢演奏,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演奏上,更輕松的演奏出一首樂曲。
(五)識譜能力的培養。看譜子,邊唱邊做手勢,結合腳上節拍,綜合感知節拍、節奏、音高、音符之間的關系。簡譜教學中,同音不同音區的音符,認識更加明確。五線譜教學中,加深對調號和升降記號的關注(升降記號決定手勢的變化)。教師可在學生集體視唱過程中,準確找出沒有掌握識譜方法的學生。
(六)音高、旋律與音色聽辨。學生能唱準唱名后,便有了音高聽辨能力。小學階段,以首調唱名法為主,先唱某一調式的音階,確定調式,再進行某個單音或短小旋律的聽辨,并用手勢表示出來。
筆者在教學中運用柯爾文手勢之后,看到它有很多優勢。從視覺到聽覺再到視覺的轉換練習,簡潔直觀明確;學生音準得到改善,大多數能歌唱出旋律的基本輪廓,合唱成為學生最享受的教學環節;即使不擅于歌唱的學生,也能對比出某個音的高或低,能夠感受、評論他人的演唱音準是否到位;學生對強、弱的關系更加敏感,結合歌詞,能夠有感情的表達出歌曲內涵,陶冶情操。多數同學有強烈的演奏欲望,器樂演奏時,學生隨手勢,由外顯的邊唱、邊彈,逐步轉化為內心哼唱,并在此過程中,眼、耳、口、手同時兼顧,養成良好的視奏習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 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4] 楊立梅 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