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綺(馬鞍山市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馬鞍山 243041)
?
太極思維中“ 陰陽觀”對音樂教學的啟示
劉 綺
(馬鞍山市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馬鞍山 243041)
【摘要】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精髓,太極整體思維模式對社會不同領域的發展都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啟迪意義。本文試圖將太極思維融入對音樂教學的整體思考。
【關鍵詞】太極思維;陰陽觀;音樂教學
在古老的太極八卦圖中,圓圈代表太極,白魚代表陽,黑魚代表陰,陰陽魚中黑白兩點象征著向對方轉化的基因,圈中黑白兩條魚相互環抱,構成了循環無窮的太極。太極思維是一種動態性的、陰陽平衡的和諧思維,體現有機聯系的方法和思考的角度[1]。太極思維所體現的事物之間內在聯系性、整體性、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相互包容的陰陽因素體系,為音樂教學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思想平臺。
任何一種課程都有顯性與隱形的部分,顯性課程即正式列入學校課程規劃的課程,隱性課程則是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意識中的課程,在課程和教學計劃之外。音樂教學中的顯性課程即課堂上有計劃的、有組織的音樂學習活動,通過對聲樂、舞蹈、鋼琴、樂理與視唱練耳、和聲、合唱指揮等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基本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顯性課程通常也被放在首位。音樂教學中的隱性課程是音樂教育賴以進行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學校的音樂廳、音樂教室、琴房、排練室、舞蹈房、多媒體教室、微格教室、錄音棚等相關的音樂設施,以及各種中外樂器、演出服裝、音像器材、多媒體計算機、音像資料、圖書資料等音樂設備,是能夠滿足學生課外音樂學習需求的重要途徑。此外,隱性課程還包括琴房的管理制度,合唱與藝術團等組織機構,學生音樂社團的管理、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等。學生可以在音樂教室以外的活動中,有意或者無意地獲取知識與經驗,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音樂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影響。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顯性課程就好比陰,隱性課程就是陽,構成課程的全息整體,相互依存,正所謂,“ 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我們往往只是重視音樂教學中顯性課程的重要性,更需要關注隱性課程的多樣拓展和建設[2]。
顯性知識清晰可見,隱性知識恰恰相反,陰陽對立卻又統一。音樂教學中,凡是可以直接傳授給學生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點和演唱演奏技能方法都是顯性可遵循的,這只能解決學生“知道什么”的問題。“知道如何做”則是隱形的,需要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知識技能于實際音樂實踐活動乃至生活中。音樂教學如何把顯性知識轉變成隱性知識,這一點在音樂創造教學中體現尤為突出。學生能夠通過歌唱、作曲、舞蹈、編導、表演等各種音樂創編活動,將音樂理論與枯燥技能訓練從單一課堂教學形式的束縛中擺脫出來,使學生主動積極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培養思維和創造能力,將顯性轉化為隱性。樂理視唱練耳學習中,學生學習完音符、節奏的理論知識,除了會寫、會聽,還要會感受不同音符時值快慢、不同節奏風格,還要靈活掌握節奏、旋律的創編,自主熟練地掌握含這些節奏、音符的旋律視唱,能夠想象并在生活中尋找與不同音符時值相似的聲音,并且能夠用動作自如地模仿表現,像“走”表示四分音符、“ 跑”表示八分音符、“ 跳”表示十六分音符等。和聲學習中,學生學完基本的和聲功能編配和寫作方法,還要能夠熟練操作于鍵盤和聲即興彈奏中。舞蹈學習中,學生學完基本的動作語匯,要能夠根據音樂的情緒需要靈活地重組編配、自由舞蹈。學生能夠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轉變過程中理解性地牢固掌握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因此,學生的知識也是在顯性和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中不斷的獲得豐富和發展,進而轉化自己的知識狀態和結構。
教師和學生就是課程中的陰陽。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活動共同構成音樂課程實施的主要過程。教師的“ 教”因為有了學生的“ 學”而體現意義,學生的“ 學”也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在音樂啟蒙學習期間,教師傳授給學生關于對音樂知識、音樂作品的解析與演奏,學生可能暫時不能完全領會。但隨著兒童年齡逐漸增長能夠逐漸理解。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也不同,這也需要老師不同難易程度地指引,這一點在器樂、聲樂教學中尤為重要。在視唱練耳的阿卡貝拉訓練中,由于包含了許多自由發揮的隱形因素,教師除了對學生演唱音準、節奏、和聲的具體要求落實,音樂處理、樂感表現其實是教師逐步引導的過程,教師參與作品訓練過程中,能夠從學生那里獲取新的更多教學靈感,從而達到師生之間更好的音樂共鳴。教學中,讓學生走上講臺擔任助教角色來帶領組織大家編排多聲部,實際上就是在換位感受過程中理解教師,更好的配合教師,從而共同構建師生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音樂教與學的合作互動。陰陽相依相生,其過程就是“ 浸”與“ 漸”,遵循事物陰陽變化的自然普遍規律,正如《周易·系辭上》所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3]。
運用太極思維,正確分析課程中的陰陽,我們可以清晰認識到看似對立的課程因素實際上也是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相互包含的。彼此孤立、分而治之的觀點違背了課程的本來面目,不利于課程的發展。站在太極思維角度上,理解音樂教育課程內部的陰陽對立統一,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正確認識音樂課程、把握課程整體性提供新的視角,為音樂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思想平臺,為音樂課程達到動態平衡與和諧以及解決音樂課程發展中存在問題帶來啟示。
參考文獻
[1]黃堅. 略論周易太極思維對藝術的影響[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靳玉樂.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劉綺(1981—),女,安徽馬鞍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鍵盤、樂理視唱練耳及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