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揚州市統計局,江蘇揚州225000)
?
加快推進江蘇揚州老年醫養融合服務的探索與思考
劉靜
(揚州市統計局,江蘇揚州225000)
摘要:為養老提供便捷、專業的醫療服務,是應對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的客觀需要。當前,江蘇揚州在養老服務中存在薄弱環節,建議通過充分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全面整合基層資源等措施,推進建設宜居幸福揚州。
關鍵詞:養老服務;醫養融合;思考
養老服務是重要民生問題,關乎所有人群,影響家家戶戶。其中,實現養老與醫療服務融合發展,為養老提供便捷、專業的醫療服務,是應對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的客觀需要,是體現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建設宜居幸福揚州的內在要求,但同時也是當前養老服務中薄弱環節。
從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十年間,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揚州市的人口結構和人口數量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口老齡化已進入快速增長期,主要呈現出以下特征:
一是老齡化進程加快。揚州市于1986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提前13年。截至2014年末,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共有104.56萬,占總人口的22.7%,意味著,揚州近5人中就有1位老人,而2013年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98.66萬,去年一年新增5.9萬人,老年人口增速較快,以年均4%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按聯合國統計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7%以上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按常住人口計算,揚州目前已超出國際標準7.48個百分點,高出江蘇省均2.35個百分點,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劇。
二是失能化日益增多。伴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隨之而來的是老年病常發、易發、多發,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群體數量越來越大。據統計,全市現有失能老人約2.5萬人。與此同時,家庭養老功能卻在弱化,主要表現在家庭人口數量減少和空巢老人數量增加,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療和護理問題,成為困擾千家萬戶的大問題。
三是老齡化壓力加大。突出反映在老年供養比繼續上升(即每百名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負擔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中,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為332.32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64.83萬人,占的比重分別為74.21% 和14.48%。與2013年相比,老年人口比重上升0.6個百分點,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老年人口供養比由18.6升至19.5,提高了0.9個百分點。
一是針對居家養老人群的社區與醫療團隊的“合作服務”形式。即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其他醫療機構合作,簽訂服務協議,為居家社區老年人提供健康和醫療服務。如健康體檢、專家咨詢、保健指導等。重點為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家庭簽約服務,目前,市區重點人群簽約率達到76.7%。同時開設覆蓋市區的“12349”養老服務熱線,為居家老人提供緊急醫療救助、健康知識講座,增強社區老年人的防病意識和應對常識。
二是針對機構養老人群的養老與醫療“雙向融合”形式。即在養老院和醫院等專業機構中設立醫養融合體。有的在養老機構中設立醫療機構,如在公辦的市社會福利中心與東方醫院合作,成立的頤和養老康復中心,擁有100張床位;有的在醫療機構中設立養老機構,如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儀征醫院舉辦的儀征華康老年康復中心,擁有70張床位。這種融合形式,可以讓老年人在養老機構中既能方便就醫,又能得到專業化的醫療護理和生活照料。
三是針對醫患人群后期康復需求的康復與護理兼并的“醫養關懷”形式。部分市及縣區醫院開設康復學科,增設康復床位。如市區的蘇北人民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市中醫院等,都發展有一定規模的康復專科。其中蘇北人民醫院康復病區整體搬遷至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區面積達4000平方米。市中醫院開設有中醫特色的康復服務。這些對解決部分居家和住院老年人的治療康復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針對所有老年人群的醫療與養老機構“綠色轉診”形式。即通過醫療與養老資源的相互合作,實現老年人在患病后可以在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進行便捷、快速的雙向轉診。目前,全市養老機構與二級以上醫院都建立了雙向轉診制度,對于基層醫療機構上轉的老年病人實行綠色通道,門診優先安排。合作轉診也是醫養融合發展中實踐比較廣泛、效果比較明顯的形式。
全市目前醫養融合發展水平還存在不足,有待提升,主要表現為:
1.與國家及江蘇省的要求相比,存在較大缺口。近幾年來,國家和省先后出臺相關文件,對推進醫養融合提出了具體的目標要求,對照這些目標要求,全市仍存在差距。如省政府對養老床位的規模和護理型床位的比重提出的要求是,“到2015年,社會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床位占養老床位總數的比例要達到50%以上。”“護理型床位占養老床位總數的比例要達到30%以上。”對照這一目標,目前全市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數只占總數的8%,護理型床位僅占7%,這說明全市在吸引社會力量辦養老機構上還存在較大不足,更關鍵的是在醫養融合護理床位上還有很大缺口。
2.與周邊建設規模相比,護理院尚為空白。老年護理院是重要的醫養融合體,可以為長期臥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患者提供醫療護理、康復促進、臨終關懷等服務。服務對象主要是失能與半失能的老人。護理院對緩解綜合性醫療壓力、構建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互通平臺、解決老年患者出院后的康復問題,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揚州還沒有1所這樣的老年護理院。相比較,蘇州有20所,南京12所,無錫6所,常州和徐州各1所。為解決全市約2.5萬失能老人群體的養老護理問題,建設一定規模的護理院,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3.與專業養老護理相比,服務能力上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供給不足,家庭病床、上門診療服務,有市場需求但不能滿足;服務不力,部分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變成升級版的老年活動室,未能充分發揮專業護理和照料功能,對居家和社區養老的老年人在保健康復作用不明顯;人員缺乏,根據民政部有關規定測算,全市2.9萬張養老床位,至少需5200名護理人員,而實際只有1200名,其中50歲以上的養老護理員占70%以上;社會偏見,由于社會對養老護理的歧視,很多人不愿意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素質不高,護理隊伍缺乏專業技能培訓,穩定性差。
1.充分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把醫養融合目標納入“十三五”規劃。多年來,揚州市委市政府著力將揚州打造成幸福之城、宜居之城,連續14年出臺民生一號文件。在推進醫養融合中,目前首先要結合全市老年人口分布狀況和現實需要,把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公益性用地和社區服務場所納入城市發展規劃,明晰政府的責任和定位,確保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及其融合發展的底線責任,并編入全市社會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養老服務機構空間布局規劃,明確近期和中遠期目標。
2.全面整合基層資源,建立市、縣、鄉三級醫養融合服務體系。搞好頂層設計,以市級護理院
建設為龍頭,新建或轉型改建1所市級護理院,以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護理困難,同時,也為今后全市及縣區護理院建設提供示范。以醫養“綠色”轉診機制為橋梁,有效發揮好家庭病床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在社區老年康復中的作用。以醫養“雙向內設”為支撐,鼓勵有條件機構采取內設模式,增強服務功能和水平,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衛生所、保健站、門診部等醫療機構,解決基礎醫療需求。以整合基層資源為基礎,避免醫療資源的閑置浪費,擴大養老規模,提升養老質量。
3.提供醫養融合推進保障,研究出臺系列政策。2013年,國務院先后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意見。全市4部門也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健康服務和養老服務產業的實施意見》,但文件主要針對產業發展,對在發展健康和養老服務業中所涉及的規劃、土地、財政等方面的政策,缺少明確和剛性的規定,以致相關工作進展不大。建議一是合理擴大養老機構醫保結算范圍;二是適當擴面和合理調整康復護理項目;三是合理增加中醫非藥物療法收費項目,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四是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養老護理機構,發揮市場的作用。
4.增強部門協同合力,充分發揮部門效能。建議成立推進醫養融合聯動工作小組,聚焦“老有所養”的各個環節,推進涵蓋養老服務的供給體系、保障體系、政策支撐體系、需求評估體系、行業監管體系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對所涵蓋的醫養融合發展問題,進一步明確民政、衛計委、人社、財政等部門職責和任務分工,統籌安排社會福利、醫療康復、醫療保險、財務經濟等多方資源,形成整體合力。
5.加強護理隊伍建設,提高醫養融合承受能力。高度重視護理隊伍專業化水平和待遇的提升,對崗位設置、工作職責、培訓考核進行系統考慮和設置,建立資格認定、崗位培訓制度。確定合理的薪酬水平,體現應有的勞動價值。在現有政策內增設特殊崗位津貼,以體現政府的扶持措施和對其工作價值的認可。
(責任編輯: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