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云
摘 要:著名畫家、詩人席慕蓉曾說過:“美術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養幾個專業的藝術家,而是培養一個樂觀向上、具有高尚審美情操的名族。”美術教育是實施和開展美育教育的重要課程,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資源。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對高中美術教學的審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做好審美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高中美術;審美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034-01
審美教育旨在借助自然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美,熏陶、啟迪和感染學生,達到端正學生審美觀念,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各階段教學活動的主要任務之一。特別是對于高中生而言,由于其即將面臨升學擇業的選擇,大部分學生將不會從事專門的美術等藝術事業,借助于美術課程對其進行美育教育,培養其審美能力、審美素養就顯得尤為緊迫和有必要了。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對基于美術課程教學的審美教育提出了幾點思考。
一、高中審美教育的目標與任務
關于審美教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是“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當然,審美教育并非藝術學科教育的專利,自然學科、社會學科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各學科、各學歷層次的審美教育街接、互動起來,才能收到實效。因此,審美教育應該是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社會,懂得欣賞藝術、鑒賞藝術的教育,其任務就是培養并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使之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凈化其情感與生活。新課程改革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全體學生的發展。審美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學會感受社會和自然的美,學會欣賞美,形成辨別美丑與善惡的基本能力,形成初步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樹立創造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愿望。
二、關于高中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探討
1、使學生形成形式美感。學生在美術課程當中,首先接觸的就是審美形式,即美術作品當中的藝術語言,如線條的粗細變化、色彩的深淺搭配、作品的紋理結構等。學生在面對自然事物時,也總是先感知其外觀、材質、結構等。在感受形式美的過程中,學生會建立對自然美、藝術美的整體感知。但是,必須注意,學生對于形式的感知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深入的,如果沒有教師的講解、引導,學生的感知往往只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所以,對形式美的感知也應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同的人對于色彩的感知能力是有很大差異的。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觀察和練習過程中掌握色彩的一般知識與調配方法,使其掌握美術語言。在圖案課中,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對比、均衡、變化、統一、韻律、節奏等美術手法,讓學生在圖案組織訓練中初步理解造型藝術的形式與規律。
2、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受美。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充滿理想、意氣風發的青年學生不乏渴望美、追求美的熱情。因此,教師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應該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受美,進行美的教育。如在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纖夫拉纖的圖片,并配以俄羅斯著名歌曲《伏爾加河纖夫曲》。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大膽發揮想象力,更為真切地感悟美。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與美術素材相關的人物、社會背景、文化特征、社會風俗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美術作品,領悟其中的美。
3、使學生樹立審美理想。審美活動來源于美好事物使人產生的感官反應和情感反應,但又受人的審美理想的制約。但是高中生對是非標準的把握尚處于未成熟階段,不能準確地辨別事物的好壞、美丑、善惡。由于審美判斷不同,所形成的情感反應往往也不同。健康、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對生活中美好事物及藝術工作者審美觀點的集中反映,會使人在欣賞過程中體會到愉悅,受到教育。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是所有藝術審美活動的共同特征。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精選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分析、賞評,說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讓學生完成簡單的藝術創作。這些都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點,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
4、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美術課堂中,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還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進行體驗和感悟,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感受力,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講授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時,為了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升他們的感受力,教師不能僅用蒼白無力的語言講解,而應該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真正了解這一傳統而優秀的民間藝術。如,教師可以在教室的窗戶、黑板上粘貼各式各樣的剪紙,并且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中國剪紙文化的相關介紹以及古色古香的歌曲。這樣,學生的多種感官就可以被有效地調動起來,從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感受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5、以學習、創作帶動欣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學是引導學生不斷認識和理解美術作品的過程。為了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將審美教育引向深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為,教師可以采用學習、創作帶動欣賞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進行審美欣賞的最初階段,往往認為畫得像的作品就好,畫得不像的作品就不好。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進行具象性作品與抽象性作品的欣賞,讓學生學習藝術現象和藝術作品的真諦,逐漸擺脫以“像”為美術欣賞標準的錯誤認識。同樣,由于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的限制,很多高中生對于中國書法和古代篆刻并不熟悉,在欣賞不同形式的篆刻作品時,難以把握市局、力度等篆刻的形式美感。學生如果學習一些篆刻的知識,了解篆刻的白文與朱文、陰刻與陽刻等基本常識,再動手嘗試篆刻,往往能夠更好地體會古代篆刻方寸之間的無窮魅力,感受古代篆刻大氣、雄渾、古拙的美。
參考文獻:
[1] 張貴珍,陳旭.淺析美術教學中的藝術欣賞[J]. 科技信息. 2011(11)
[2] 王協輝,周福青.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評價[J]. 中國體衛藝教育. 2010(10)
[3] 黃武全.探析新課標下高中美術學習興趣的激發[J]. 美術教育研究. 2012(24)
[4] 王玉山.淺談高中美術教育中滲透心理教育[J]. 美術教育研究. 2012(24)
[5] 張永生,楊全經.高中美術專業教學探索之我見[J]. 美術大觀.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