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春梅 雷 蕓
?
自主創業背景下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喬春梅雷蕓
【摘要】獨立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要想有特色,就要把創新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這種教育理念關系到獨立院校的發展與生存。本文以創新教育為切入點,提出可行的教學對策來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通過提升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使學生得以學以致用。
【關鍵詞】自主創業;獨立院校;創新教育;實踐
獨立院校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的補充力量,近年來在高等教育事業中越來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獨立院校的專業分布極其廣泛,其中藝術設計專業由于與社會聯系緊密,招生與就業形勢均呈現不錯的勢頭,但與綜合性大學、職業院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獨立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要想有特色,就要走不同尋常路——把“創業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這種教育理念關系到獨立院校的發展與生存。
大學生自主創業是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一條可行之路,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推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主動力。大學生創業教育,不僅是繼學歷證書、職業技能證書之后的“第三本教育護照”,更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大學生創業教育為現行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具體實踐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理論知識的教授,也包括實踐技能的傳授,還包括對大學生自主創業進行培養教育的一系列工作機制以及高等教育對大學生自主創業實踐的制度、環境的設置等方面內容。對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教育,是大學生將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各方面知識高度“集成”,并應用于社會、職業和人生的積極實踐。大學生自主把握的自主創業,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最充分、最好的體現。
目前,雖然很多高校都把自主創業提到了教學的高度,但是大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文件上,或者是只做了相應的技術性規定,而真正形成相應的加強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的制度環境、工作機制等,動作不大、力度不強。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教學內容陳舊,方法落后,途徑單一;二是形式單一,缺乏完善的創業教育實踐體系;三是還未形成一支專業化、正規化的師資隊伍;四是認識片面,缺乏對創業教育的深刻理解。創業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就業教育,更應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新方向的一個切入點。
藝術設計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美術教育,它與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結合得更加緊密,對提高產品的美觀度,增加銷售額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并且始終以人為本,為人服務,所以實踐性極強。根據社會的需求,專業方向也很廣泛,有平面設計方向、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產品設計,等等,主要是為政府機構、設計單位或設計公司培養優秀的設計人才。作為服務型與設計型的結合體,實踐性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畢業后即要操作、上崗,人才的培養、知識的學習要與社會需求同步,因此獨立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走向“實踐型、應用性”是必然趨勢。
1.鼓勵學生自主性學習是創新教育的基礎
隨著網絡的發展,學生學習不再只是呆板地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對于高速變化的信息要給予關注,對于感興趣的話題會去找尋答案,其實這種學習方式已經從被動轉為主動,大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時間,鼓勵學生自主性學習是創新教育的基礎。當然,相對獨立的財務核算、招生辦學方式使得獨立院校帶有較大的地域性色彩,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制約了當地獨立院校的辦學品質。筆者認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必須以提供學生優質教育資源為前提。優質的師資隊伍、合格的實習單位、有價值的特色課題才能吸引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將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2.案例式教學是創新教育的途徑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往往采取舊的教學方式,即學生聽、老師講,課堂效果不好,學生也沒有很大的興趣。案例式教學法是采取一個他們感興趣的案例,學生分組來進行操作,具有很強的民主性與參與性,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例如“海報設計”課程,可以根據社會的熱點與焦點問題,如以“關注霧霾”為主題,讓他們通過調查來尋找感興趣的點進行設計;設計“速寫”課程,通過找尋記憶,以“失落的老街”“平凡的街道”等作為主題來進行案例式教學,最后再給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與邏輯能力。在案例式教學中,學生與教師形成很好的互動,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3.鼓勵學生參與競賽是提升創新教育的法寶
鼓勵學生參與比賽,包括校內與社會的各種設計比賽,可以提高他們的實踐與應用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比賽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習的興趣。而且很多比賽會邀請業內知名人士作為大賽的評委,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踐與實習的機會。參賽或獲獎也成為他們就業之路上很好的敲門磚,成為參與社會競爭、就業的資本。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參賽指導,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評價水平。對于學校來說,一方面,學生參與競賽的過程也是學校宣傳的過程,學校擴大了知名度;另一方面,如果學生獲獎、獲得用人單位聘用,從長遠來看更是有利于整體的學科建設。
4.寬嚴相濟的指導方式是增強學生創新能力的保障
目前,高校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價標準往往還是采取優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的方式。“創新性”作為一個新的概念不好界定,而單純采取等級制來區分作品的好壞也是不妥當的。因此,筆者認為可把學生的參與比賽、課程實踐、專業實習等納入學生的評價體系中,避免主觀和臆斷,而且評價因素的多樣性使學生不再只是通過課堂上學習的方式來取得成績,更是在課后的生活與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振華.就業創業成功教育[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2.
[2]孫天祥.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編輯:秦俊嫄)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質量工程項目(編號:CJ2014011)、2015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自主創業背景下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實踐與探索”和2014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教改項目“‘知識三角’的應用型藝術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研究”(編號:GDJG2014129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1-0029-02
作者簡介:喬春梅,藝術學碩士,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和視覺傳達設計;雷蕓,文學學士,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