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潛
摘要:以高職院校和區域經濟發展集聚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分析翻譯人才需求現狀,洞悉區域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知識的內涵,分析當前高職院校ESP翻譯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以探討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校企結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為期為相關主管部門及高校提供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ESP翻譯人才;培養策略
一、區域經濟發展對ESP翻譯人才的需求現狀分析
當前大學生就業賣方市場情況下,商貿外語類大學生畢業生就業人員比較多,大學生也基本采用“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念,愿意在小城市先就業。但是,由于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地處小城市,發展空間有限,優秀的商貿外語人才在度過了實習期、掌握了外貿各項技能后紛紛離開,投奔大中城市。
在所需要翻譯人才應具備素質方面,大多數企事業單位注重翻譯人才ESP學習背景及翻譯資格證書,而對其在校期間的考試成績并不做過多重視。這符合企業國際貿易的需要,國為翻譯人才需要與各國人員打交道,且有些單位要求翻譯人才在國外長駐,因而怎樣與對方人員交流顯得非常重要。
二、高職院校ESP翻譯人才培養問題
(一)翻譯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外語專業的翻譯課長期以來教學目標籠統不清,這種狀況甚至影響到翻譯教學大綱的制定,上翻譯課似乎主要就是為了應付八級考試,翻譯課的教學跟語言教學沒多大區別。
(二)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翻譯課程設置注重翻譯模塊和語言文化知識模塊,缺乏以內容為依托的ESP教學模塊,教學和教育目標陳舊,偏離翻譯人才市場的需求。[2]在省內的很多大學,外語教學課程目標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缺乏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沒有充分與地方的經濟和文化狀況,增添經濟發展中急缺的ESP模塊,也沒有對翻譯人才的就業方向和人才市場進行充分的調查。
(三)翻譯師資缺乏、教學模式落后
河南省內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沒有設置專門培養翻譯人才的翻譯專業,一般翻譯教學往往是外語專業的一門課程。即使有些高校設置了翻譯學院或翻譯專業,但缺乏具有豐富ESP翻譯實踐經驗的師資力量。往往翻譯老師不懂ESP專業,懂ESP專業的老師不懂翻譯。缺乏富有ESP翻譯實踐經驗的師資是制約目前高校翻譯人才培養的瓶頸。課堂教學模式也多為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對翻譯課興趣不高,翻譯測試內容和方式不夠科學。
三、ESP翻譯人才本土化培養對策
(一)合理配置高校資源,做到翻譯人才優勢利用,多元并補
在以后的翻譯人才培養中應該加大培養力度,注重英語類翻譯人才ESP培養的質量,并有所側重適應企業各單位的發制品、外貿翻譯人才培養。首先,保持英語翻譯人才培養優勢,加強ESP翻譯人才培養。在以后的培養中應該注重繼續增加翻譯生員在招生中的比重,從而更多地提供英語類翻譯人才。翻譯人才的最大問題是ESP能力的缺失,因此需根據英語翻譯人才優勢,集結優秀翻譯人才加強ESP素質的培養,做到多元互補。
(二)加強翻譯課程改革,教學兼顧社會ESP需求
翻譯課程設置應該聯系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翻譯課程設置須以實踐教學為導向,可以從外語專業三年級開始增加經濟、商務、金融、貿易、科學技術、廣告、新聞媒體等內容,以及一些與翻譯實踐過程密切相關的一些實用的技能性課程,如編輯學、標點符號、筆記和速記等,以切實提高他們的翻譯實踐能力。
首先,改變原來重文學、輕實用的傾向,打破原來重語言知識、輕文化知識的做法,教材選用、授課內容、課外練習等方面皆抓住三個關鍵詞:“文化”、“實用”和“本地”。[3]可以有選擇地開設一些翻譯類課程,如發制品翻譯、蠟業英語翻譯、醫藥英語翻譯、字幕翻譯、配音翻譯、機器翻譯等。為實現翻譯人才的本土化要求,必須根據翻譯人才市場的需求和學生的興趣設置一些翻譯類的選修課程,如口譯、筆譯、法律翻譯、旅游翻譯、商務翻譯、財經翻譯、勞務翻譯、新聞翻譯、各類技術翻譯等。
其次,構建“基礎平臺+翻譯方向+ESP模塊”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外語為工具、以跨學科專業為方向、目標明確、體系合理、結構優化的課程體系,旨在保證學生學習過程的系統性、連續性和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科學性。所謂基礎平臺結構主要由公共基礎課、英語專業基礎課組成。ESP模塊為適應學生志趣和能力發展的多樣化而提供的課程,主要涉及以下五個領域語言文學、新聞媒體、科技資訊、財經商務、法律政務,地方院校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開展相應的ESP課堂教學。
(三)改變傳統翻譯教學方法,更新翻譯教學理念
在翻譯教學中,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必須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4]首先,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翻譯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翻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意培養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獨立學習的能力,努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強調學生自己的個性發展。其次,盡管在外語教學中模仿語言技能訓練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批評和論辯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采取精講多練的形式,盡量壓縮授課時間,經常設置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能夠積極進行探索。同時,以教師講評和學生評議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講評不僅要進行錯誤分析,更要介紹優秀譯文供學生參考。
(四)加大翻譯師資隊伍ESP能力培養
師資建設隊伍問題乃重中之重,優秀的教師團隊才能夠合理地制定教學大綱、采用合理的課程設置、選取優質翻譯教材、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并進行科學的教學評估。ESP師資培養途徑如下:一是校際合作。與國外高校建立互換翻譯學者機制,教師可以訪問學者、短期研修或攻讀學位等形式到對方國家訪問或學習,進一步了解目標語國家的語言和文化以及教學科研運作方式。與國內院校合作,引進、送出人才,并利用這批人才帶動其他人才的成長,也可以稱為復制人才。聘請翻譯界的領軍人物講學,培養師資隊伍,當整個師資隊伍達到較高水平時,高端人才將會不斷涌現。二是校企合作。高校可以和企業合作,實現雙贏,如學院翻譯教師與發制品企業、機電企業和鈞瓷企業等合作,老師學到了專業知識,企業獲得了急需的ESP外宣翻譯。
四、結語
高職院校服務地方,ESP翻譯人才的培依靠高職院校的辦學思路的改變,一方面要注重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重視高校ESP教師的培養、ESP科研的開展和課堂教學的推進。這樣,ESP翻譯人才的培養才能立竿見影。
【參考文獻】
[1]王愛琴.基于本土實用文本的翻譯教學[J].中國科技翻譯,2009(12):27-30
[2]洪溪珧.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翻譯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5):157-160
[3]陳科芳.關于本科翻譯專業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J].中國翻譯,2009(3):50-53
[4]潘華凌,劉兵飛.翻譯人才需求狀況調查及其培養對策研究——基于江西省的情況[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1):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