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侍丁制度是唐朝為了更好的侍奉老人,確保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而制定的侍老政策,這一政策對于唐朝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我國當前社會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唐朝;侍丁制度;影響;啟示
古代中國,百善孝為先,老人是一個備受尊重的社會群體。《孝敬》被列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兩漢皇帝授予平民老人鳩杖以提升其社會地位,以求提高社會尊養老人的風氣。到了唐代,在國家制度層面,確立侍丁制度,確保老人老有所依,為后世尊老養老社會風氣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垂范作用。
一、唐朝的侍丁制度
侍丁,即古代留侍父母的丁男。對于年高的耄耋老人,唐朝有所謂的侍丁制度。《唐六典》:“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給二人;百歲,給三人。”貞觀十一年詔:“百歲以上者,給侍五人……從兵有父母年八十已上者,番罷遣。”至玄宗天寶八年又規定:“天下百姓,丈夫七十五以上、婦人七十以上,宜各給中男一人充侍,仍任自簡擇,至八十以上,依常式處分。”政府規定在家境特別困難的情況下,家有男性75 歲,女性70 歲的老人,可以有一個中男充侍丁。對百姓中的老者,按不同的年齡段,予以免役、賜物和給侍等待遇。另外,老年人的直系親屬,也可享受免役的待遇。憲宗元和元年:“單身百姓,父年七十以上,及無父其母年六十以上,并不得差征鎮。”這些規定,體現了唐政府對天下老人多方面的關懷和照顧,旨在使社會更好地侍奉老人。
《唐六典》規定:“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歲為中,二十有一為成丁,六十為老。”據此可知,60 歲以上的人才算老人,但事實并非所有60歲以上的老人均可以享受政府的關懷和照顧。廈門大學王福星教授在《唐朝尊養平民老人問題試探》一文中認為“在唐代能夠享受到各項尊養待遇的平民老人,其年齡要求基本上是在八十歲以上,有時要求七十歲以上,但是不常見。”即便如此,在具體的執行過程當中,侍丁制度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實施,對老人的晚年生活起到了較好的保障作用。
二、侍丁制度對唐朝社會的影響
(一)推動以孝為本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儒家將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歸結為夫婦、父子、君臣、朋友、兄弟這五種,成為“五倫”。所有的這些倫理關系中,最基本的就是要處理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孝敬父母天經地義,是普天之下所有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情。皇帝本人也要遵照祖訓恪守孝道,以垂范天下。唐朝政府規定,除“十惡”之外,家有80以上親人及篤疾,據《令》應侍養者,申報刑部,聽候處分,可以暫緩流刑,以充侍養。待親人終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法令富有靈活性與彈性,對于犯罪之人,可以暫時推遲其流放之日,以贍養父母為首要任務,這樣的法令,一方面體現了對政府對贍養老人的重視與對老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犯罪之人孝心的發現,推動了以孝為本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唐朝通過侍丁制度,將儒家的“百善孝為先”這一道德理念深入人心。
(二)保證老人晚年生活,維護社會秩序穩定
唐王朝推行侍丁制度,不僅使平民老人年老的時候能夠得到照料,而且也為他們提供了生產上的勞動人手。唐朝均田令規定,“老及篤疾、廢疾者,人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當戶者增二十畝,皆以二十畝為永業,其余為口分。”即平民老人中年事已高、患有疾病的老人可得四十畝田地,如果是掌管門戶的還可增加二十畝。一般來說,由于老人年老體衰,大都已很難再獨自耕種自己的那份土地,但是如果分給侍奉其的侍丁的話,那么就能保證老人所得土地不至于荒蕪,獲得必要的耕種與收獲,老人晚年生活有了物質保障。另一方面,侍丁制度明確規定,作為侍丁,可以免除其勞役,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得侍丁有足夠的時間從事生產勞動,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使老人得到日常生活上的照料,對于那些年邁多病,行動不便或者鰥寡孤獨的老人,尤其需要如此。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了切實的保障,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投入到社會生產當中,對于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侍丁制度對我國當前社會的啟示
近年來,空巢老人現象越來越突出,所謂空巢老人,指子女離開家庭后,老人晚年的物質生活、精神寄托、心理變化等問題得不到有效的關注,由此而引發了一些令人心痛的社會問題。唐朝的侍丁制度在國家法令層面保證老人晚年生活,對當前我國仍有值得借鑒之處。
(一)國家保障老人晚年生活
侍丁制度是唐王朝為保證老人晚年生活,在國家制度方面所做出的規定,并且要求嚴格執行,除此之外,《唐律》以儒家的綱常倫理為理論基礎、規定了許多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法律條文。對于不盡孝道、不尊老敬老之人,有著明確的懲罰規定。《斗訟律》規定:“諸子孫違犯教令及供養有闕者,徒二年。”意為有條件而不供養老人者,要判處二年徒刑。《戶婚律》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意為子孫遺棄長輩分家另過者,要判處三年徒刑。這些規定用法律的形式,保證了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在物質上的供養和生活上的照顧。當下我國社會,相對缺少這樣一種法律規定,子女有能力而不贍養父母,得到的也只是社會輿論與道德上的譴責,而沒有像唐朝如此明確的懲罰規定,在國家立法方面,應該對兒女不贍養老人、不孝敬老人的情況有所規勸。
(二)回歸優良傳統文化,為現實服務
唐朝對于老人的尊重,其制定法律的出發點當為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孝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唐代帝王都極力提倡孝道,倡導以孝治天下,因而都特別重視《孝經》。皇帝大都聽過大臣講解《孝經》,唐玄宗甚至親自注釋《孝經》。長期以來,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被貼上愚昧、落后的標簽,學校教育中,諸如《孝經》這樣的儒家傳統經典書籍也未被列入學習課程當中,社會上,更多的人關注物質生活上的富足,對于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一方面,這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們對傳統經典文化的不夠重視密不可分。經濟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才是一種真正的進步。中華民族的復興,歸根到底,應該是中華文化的復興,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求答案,提倡孝道,尊老敬老。
歷史有著為現實服務的功用,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傳統制度,對于今天我們社會的發展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唐朝侍丁制度是古代中國尊老敬老政策的典型,里面包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對我國當前仍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長孫無忌.唐律疏議[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作者簡介:李雪,女,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3級歷史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