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宏偉



【摘 要】對廣西師范大學職師學院中職升本生進行問卷調查,用各種統計方法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提出普通本科院校對口自主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中職升本 對口招生 調查分析 統計方法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018-03
職業教育是我國的四大教育模式之一,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中職對口高職立交橋已基本搭建完成,高職對口招生計劃已經連續幾年超過報考的中職畢業生人數。很多中職畢業生已經不滿足只接受高職教育,正通過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網絡教育等方式獲得本科教育文憑。廣西從2013年起在部分普通本科院校開展對口自主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試點工作。近年來,廣西在推進高職教育改革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在普通本科院校開展對口自主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工作還是首次實施。因此,對普通本科院校開展對口自主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研究,將更有利于招生工作的開展,有利于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確定。
一、研究對象
廣西師范大學是廣西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的6所試點本科院校之一,本文數據來取自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的中職升本生。自2013年起,該學院共試點招收了498名中職畢業生。其中,2013級239人,占總人數的48.0%,2014級259人,占總人數的52.0%;男生131人,占總人數的26.3%,女生367人,占總人數的73.7%。各個專業人數和百分比情況具體見表1。
由調查對象基本情況來看,男女比例接近1∶3,女生比男生多很多;各個專業之間人數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其中會計學、旅游管理、汽車維修工程教育以及學前教育4個專業的招生比例較為均衡;雖然專業之間人數有大差異,但在兩年試點招生中,招收的人數變化不大。
二、研究工具
(一)問卷工具。本文根據問卷設計程序和原則,設計了關于普通本科院校對口自主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試點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中分為個人基本情況和選擇題兩個基礎模塊,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中職升本生對大學的直觀感受、學習態度、學習狀態、交際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與社團組織能力五個方面。問卷共25題,其中有22道單選題,3道復選題。
(二)統計工具。本文采用的是spss19.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應用T檢驗和相關樣本檢驗進行了處理和分析。
(三)問卷的題項分析和信度分析。問卷將其中能反映中職升本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狀態、交際能力、社會實踐與社團組織能力四個維度的單項選擇題目,采用李克特式五點量表法,選項中的A、B、C、D、E五個選項按正向或反向實際情況賦值5、4、3、2或1分。
此外,在題項分析中,利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得賦分分析的14個題項的顯著性概率均小于0.001,說明問卷中的題項具有較高的鑒別度。在信度分析中,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方法對各個子維度的信度及總信度進行分析。內部一致性系數大于0.7表明量表的可靠性較高。從分析結果來看,各個子維度的信度均達到了0.7以上,總信度為0.834,說明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信度較高。利用問卷數據分別計算各個被調查對象在各個子維度的總分和問卷總分,以進一步進行分析。
三、關于中職升本生現狀的研究與分析
(一)中職升本生在大學的總適應性及各個維度在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年級間的差異分析。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對中職升本生在大學的總適應性及各維度在不同性別間的差異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別的中職升本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中有顯著性差異,除此之外,不同性別的中職升本生在總適應性及其他維度上的顯著性概率均大于顯著水平0.05,說明不同性別的中職升本生在總適應性及各維度上均無顯著性差異。
注:*表示顯著性概率p<0.05,**表示顯著性概率p<0.001,以下各表同。
再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中職升本生在總適應性及各維度在不同民族間的差異,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不同民族的中職升本生在總適應性及各維度上的顯著性概率均大于顯著水平0.05,說明不同民族的中職升本生在總適應性及各維度上均無顯著性差異。
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中職升本生總適應性及各維度在不同年級間的差異,見表4。
由表4可知,不同年級的中職升本生的總適應性以及學習狀態、社會實踐與社團組織能力兩個維度顯著性概率小于顯著水平0.05,這說明不同年級的中職升本生的學習狀態、社會實踐與社團組織能力以及總適應性上有顯著性差異;除此之外,不同年級的中職升本生在其他維度上的顯著性概率均大于顯著水平0.05,說明不同年級的中職升本生在學習現狀及人際交往維度上均無顯著性差異。
(二)中職升本生在大學的總適應性及各個維度在不同專業下的差異分析。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普中職升本生在大學的總適應性及各個維度在不同專業下的差異進行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結果顯示,不同專業的中職升本生在總適應性及各維度間均有顯著性差異。
四、研究結論及思考
(一)對性別差異的認識。由T檢驗的結果來看,性別對中職升本生的影響只表現在人際交往能力方面,而對中職升本生的大學的總適應性并無顯著影響,在學習現狀、學習態度和社會實踐及社團組織能力上也無顯著差異,這說明性別對中職升本生在大學的適應性影響不大。
(二)對民族差異的認識。從T檢驗可以看出,壯族的中職升本生與非壯族的中職生在總適應性及各維度上均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目前多數壯族及少數民族的生活起居已經逐漸“漢化”而導致的,在一些文化習俗上已經沒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民族差異上無顯著差異。
(三)對年級差異的認識。在本研究對象中,2013級學生與2014級學生的人數相差不大,并且從表面上看,兩個年級的中職升本生在總適應性及各維度上也無顯著性差異。這直接說明試點實施本科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以來的兩年,招生數量、質量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兩個年級的學生對大學的適應性及各方面都差不多。但是從他們進入大學的時間長短來看,2014級的學生進入大學的時間較短,但和2013級學生的適應情況相差不大,這從側面說明了2014級學生的入學質量更高。
(四)對專業差異的認識。總體適應性上,不同專業在總適應性及各個維度之間均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學習現狀方面,會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旅游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汽車維修工程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前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習態度方面,學前教育>會計學;學前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前教育>旅游管理;人際交往能力方面:汽車維修工程教育>會計學;汽車維修工程教育>旅游管理;汽車維修工程教育>學前教育。社會實踐與社團組織能力方面,汽車維修工程教育>會計學;學前教育>會計學。從總適應性來看,學前教育>會計學;學前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前教育>旅游管理;汽車維修工程教育>會計學;汽車維修工程教育>旅游管理;汽車維修工程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五)基于中職畢業生現狀分析的相關建議。為中職升本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本文基于上述的調查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學校應加強建設不同專業中職升本生的交流平臺。通過分析可以看到,不同專業的中職升本生在學習現狀、社會實踐與社團組織方面的表現不盡相同,這時就存在一個優劣區別,那么校方可以根據這種差異,給學生提供更多交流的平臺,互相學習的機會,以優帶劣,實現共贏。
第二,應積極做好本科與中職間的培養目標對接。目標是教育的風向標,對中職升本生的培養要注重理論,更要注重實踐,力爭將其培養成應用技術型綜合人才。這更需要有關部門做好本科與中職之間培養目標的銜接,不可跨度太大,也不要一味地與中職階段的培養目標雷同,應最大限度地向前走。
第三,設置合理的招生專業銜接。一方面,對本科生的培養畢竟需要學生本身有足夠的基礎知識,如果專業跨度太大,將很難實現教育目標。另一方面,有些專業并不一定適合開設本科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比如服務類、操作類較強的專業,這些崗位的不一定需要較高層次的人員。
【參考文獻】
[1]單福彬,楊兵,盧劍峰.“中職升本”人才培養定位與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4(35)
[2]甘金明.梧州學院中職升本人才培養的探索與思考[J].梧州學院學報,2013(3)[3]杭愛民,龔秀芳,康正發.統計調查與數據分析[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