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霞
摘 要: 上好一節小學數學課的關鍵是對教材內容和目標的準確把握。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都是以教材為主要依據的。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基礎,教師要想強化教學效果,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和整合,因此上好一節小學數學課的關鍵就是對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開展好問題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數學課堂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思維 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采取改革措施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水平,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素質提高,是每一位小學數學老師都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如今的課堂教學中,有很多與新課程教學理念不相適應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方法。新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的正確方向,教師要提高認識,把教學改革作為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結合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最終實現學生素質的提升。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必須從備課開始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精益求精。下面我結合實際情況談談看法和體會。
一、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是對教材內容和目標的準確把握。
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都是以教材為主要依據的。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基礎,教師要想強化教學效果,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和整合,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就是對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新課程改革對于教材的作用非常重視,新課程改革指出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活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開發課程資源。教師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當深入鉆研教材,理解編者意圖,過去是這樣,現在依然要這樣做。只有如此,教師才能根據自己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生活和學習經歷開發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才能讓教學鮮活生動,使每個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都有所得。教師對教材的了解程度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成功與失敗,不僅如此,教師對教材的掌握程度與課前的教學預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如果把握不準教學目標,就會使教學過程顯得沒有頭緒,對課堂上所生成的現實問題束手無策。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心中有目標,才能做好充分的教學預設。每提一個問題,學生都會有幾種答案,都會有幾種思考的角度,教師都要力求想全,并準備好每種情況的應對方法。只有胸有成竹,才可以游刃有余。可見,鉆研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做好課前預設是上一節好課的前提,對教材的準確把握是上好一節小學數學課的關鍵。
二、開展好問題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上好數學課要達到的重要目標。
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是要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只有讓學生獲得了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才能夠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能力發展。因為學生作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通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學生的創造力、潛力得以開發,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陶冶,個性得以張揚。只有用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學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生成。通過思考討論,學生從原有的知識情境中轉移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引發了懸念,開啟了學生的問題。最好啟發學生自行質疑,學生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已有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的基礎上對新知提出各種問題,這樣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是學生創新意識的啟蒙開端。
三、加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
理想的課堂是價值引導下,自主建構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效果的形成需要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充分交流互動才能實現,只有這樣小學數學教學才能夠以一種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實現高效教學。新課程追求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而開放式教學更深層的意義在于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這一過程是以學生思維水平層次的提升為目標的。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互動呢?我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首先教師就要讓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關系。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鮮活有效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從而感受知識的實用價值。接著,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誘發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索解決,梳理構建數學模型。這個過程就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個體傾聽、表達,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喚醒及建構的一個過程。在這樣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對問題的層層剖析,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鍛煉。
可見,有了積極主動的思考,課堂才會產生出互動生成的精彩場面。這種互動生成是在師生共同努力配合下形成的,是一種內在的思維層面上的交流碰撞和交鋒。這種生成是經過教師在呈現問題的前提下,激活學生思維,產生認知沖突。學生自覺的獨立思考后,師生、生生互相交流產生的思維碰撞,互動生成最終實現有效建構。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上好一節數學課,必須對學生有充分了解,要充分尊重學生志趣,通過對教材的準確把握,找準教學目標。在課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可引發思維的問題。在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設計教案,做到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促進學生思考,這樣才能備好課,進而上好課,達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