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南竹
摘 要: 本文在探討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不同階段的要求與任務,尤其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意見,建議明確大學英語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與任務,改變通用英語的教學方式,明確大學英語的通識教育定位,并發展逐級逐層的專門用途英語方向,從而實現新形勢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目標。
關鍵詞: 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思考與對策
一、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對外交流的進一步擴大與深入,以及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各種問題的凸顯,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問題始終受到普遍關注。傳統的英語教學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越來越大的差距,大學英語教學的內容與方式、教學理念與手段不斷受到各種質疑和沖擊。
其中主要凸顯的問題是:一是隨著各級各類學院的擴招,各地高中階段英語教學水平的差異,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過程中已成為不可避免、不可協調的主要矛盾;雖然我國各地區的大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已經不再是零起點的學生,絕大多數基本掌握了中學英語階段所要求的基本語言知識,但在“聽、說、讀、寫”基本英語語言技能的實際運用上懸殊,同時,在對于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的了解程度、國際化視野的開闊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二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與定位不清晰,評價方式與教學手段過于陳舊,大學英語教學的內容與過程缺乏有效的、科學的、合理的規范與指導;絕大多數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以高中英語課程延伸形式出現,教師沿襲傳統的以單詞、句型、語法等為重點的基礎英語教學方式,基礎教育階段的應試教育弊端未得到足夠修正,大學英語課程作為大學人文教育重要內容的地位不突出,大學英語教學的高等教育階段特點不夠明晰;三是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結構性矛盾問題逐漸突出,就業市場的環境變得異常復雜和激烈,無論是高等教育單位、受教育者本人還是就業單位,都極為關注高等教育的成效問題,其中大學畢業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學習成效問題,即通過大學階段的公共英語課程學習是否使大學生具備了在大學畢業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熟練使用英語這一語言工具而滿足各種實際需要的能力,最受到普遍關注;大學英語教學的“耗時低效”問題已成為受到各方批評的焦點問題之一。
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與定位
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把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列入重點計劃,并出臺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和《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此次改革以推進教育信息化為特征,建立了新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教學要求》確立了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明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在已經過去的幾年里,《教學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及評估方式等的規范化進程,保證了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的均衡化發展,使大學英語教學較好地滿足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也為未來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10年,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問題及大學英語課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與任務再次引起了學界的廣泛探討。綱要中指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到2015年和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將分別達到36%和4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同時,高等教育的形式與層次將越來越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因此,現在及未來的十年里,大學英語改革的重點將是如何在以往改革的基礎上,重新梳理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的理念,重新整合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的資源,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高等教育的中長期戰略,服務于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總體目標,服務于不斷變化中的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環境,服務于高等教育的各種形式與層次的需求變化。因此,如何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總體精神,合理定位大學英語教學在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明確未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性成功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擔負了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的重要使命。徐國璋先生曾說:“英語教育是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由此可見,所謂通識教育的主要任務即是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為主,即通過語言的學習,“獲得對其他國際的生活方式、思維形式、文化遺產的更為廣泛和深刻的理解”。《規劃綱要》中指出,今后十年我們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都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夠適應、服務并參與未來中國由“本土型國家”向“國際型國家”轉變的進程,能夠理解和熟悉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并具有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培養這樣的合格的大學畢業生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特征仍應得到充分重視。
其次,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服務于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符合高等教育的整體改革方向。《規劃綱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大學英語的教育任務與定位必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同時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客觀要求。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當緊緊圍繞“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養這一主題,著力于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滿足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另外,《規劃綱要》明確高校要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以此為依據,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方向、定位與任務將以滿足不同院校的層次和要求,呈現差異化的、多樣化的改革要求。同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應滿足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學生的專業背景、職業發展各異,對于大學英語學習的目標與要求也是大相徑庭,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實現在更高層次上的“因材施教”,滿足不同類型的人才對于實際英語運用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將更有利于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學習內驅力,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三、思考與對策
目前,在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我們必須結合各地各校的實際改革經驗,構建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從而達到改革的目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
首先,對于傳統的以通用英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為主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不能全面放棄,而應在教材、授課方式等方面更新手段和方法。所謂的EGP即指英語語言教學的典型課程,把一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作為其主要的教學內容。基礎階段教育的英語教學主要采取的就是這種模式。這種模式的缺點在于教師僅就英語的語言知識進行傳授,即圍繞英語的單詞、語法、句型等開展教學,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語言知識、語法結構等,但在語言技能的培養上顯得力不從心,教師既無法提供足夠的語言環境,又無法超越語言知識的教學而完成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通用英語是英語語言知識傳授的主要模式,大學教育的功能之一仍然是“知識的傳授”;就語言本身而言,語言的知識仍然是語言技能的基礎,也是通向語言文化等的必須階梯,那么,EGP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就不可能被全面取消或全面否認。但是,簡單延續基礎階段教育的英語教學模式肯定弊大于利,在大學英語教學階段更應從以傳授語言知識為重點過渡到以培養語言技能為重點,從而成為區分基礎英語階段的通用英語教學與高等教育階段的通用英語教學的主要特征。只有有效地完成了語言技能培養的任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問題。
其次,EGE(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即通識教育英語應該在大學英語教育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認識,并與EGP相互補充,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流和基礎。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國際化人才,是通識教育英語課程的主要目標。在高等教育階段,通識教育英語擔負了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獨立見解,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使學生充分了解全人類在人文、社會、科學、技術等領域的最新發展的普及性知識任務,這一切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通識教育英語將有助于大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維模式,熟悉中西方的文化差距,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將EGE通識英語教育與EGP通用英語有效結合,才能真正完成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兼具的使命。
最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發展必須結合各地區各校與不同層級的學生的實際需求,逐步推進,有效展開,從而成為EGP的良好補充。ESP即專門用途英語在這幾年得到了學界的廣泛重視,并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的學者建議用ESP全面取代EGP的做法未得到大多數的贊同,更多學者建議分層次有步驟地逐漸推進ESP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地位,倒是值得嘗試。ESP可分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兩大類,即“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ESP課程的開設可以滿足部分基礎英語程度較好并有進一步提高專業英語能力的學生的需求,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專業及未來職業發展相關,側重于特定專業相關的活動及語言運用,可作為大學英語高年級階段或高層次階段的主要內容和方式。
總之,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但誠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指出的那樣,即“各個院校的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和所面臨的社會需求不盡相同,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指導本校的大學階段英語教學”。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將存在普通英語教學、通識英語教學與專門用途英語共存共生的局面,并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共同作用于大學英語改革的深化。
參考文獻:
[1]李蓂,蔡基剛.轉型時期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山東外語教學,2013(5).
[2]張珊珊.對大學階段英語教學內容改革的一點探討[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1).
[3]王守仁.關于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
[4]束定芳.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培養國際化人才[J].外語學刊,2013(6).
[5]戴明忠,涂孝春.ESP及大學英語教學[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2).
[6]付大安.ESP框架下的地方普通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英語研究,2012(3).
[7]崔剛,馬鳳陽.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現狀、內容與原則[J].中國大學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