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芳
摘 要: 教學中“冷處理”并不是說不處理,而是把這一熱點內容暫時先放一放,等到學生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引導學生探究這個問題,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學生能主動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更喜歡自主學習與探究,這不僅能掌握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對知識的思維和運用能力。作者根據兩次教學實錄,結合自己對《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闡述適時使用“冷處理”的妙處。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冷處理 自主探究技能 合作交流
一、主題內涵
《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下面我就以“課標數學研究性教學實例”《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兩個對比教學的片段,想到并談談自己對“冷處理”運用的看法,以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案例過程描述
案例一(片段):
師:(出示紙做的五角星)你能指出角藏在哪兒嗎?(生上來指著尖尖的頂點)同意嗎?
生:同意。
師:老師聽明白了,原來角是這樣的一個圖形!(課件顯示五角星的頂點,并隱藏掉多余部分)有問題嗎?
生1:這變成了一個點了。
生2:角應該是尖尖的。
師:那么該怎樣指角呢?結果得出了幾種指角的方法?(小組討論)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師:你認為哪一種指法正確呢?表決一下,認為自己對的請說明理由。結果發現各種意見的支持率比較平衡。學生各抒己見,都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正確的,但都無法說明理由。于是,教師就告訴學生第三種方法是正確的,并表揚了選擇第三種指法的學生。接著讓學生和我一起指角,并讓同桌一起找出生活中的角去指一指。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鞏固這一知識。
案例二(片段):
同樣是上面案例一的場景,在討論后,同學們都表達出了自己的見解,但是也說不出理由。
(這時我并沒有講述哪種指角方法正確,而是先使學生初步認識了角及角的畫法。)
師: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角都是怎樣的?
(小組討論,師巡回觀察,生匯報。)
生1:角都是尖尖的。
生2:角的兩條線都是直直的。
生3:而且它們的兩條線都是連在一起的。
師:對了!像這樣頭尖尖的,兩條線直直的圖形就是角。老師今天請了一些圖形朋友來做客,請你們幫老師一個忙,判斷一下哪些是角?(課件出示一組圖形,請學生用手勢判斷,并說明理由。)
師:角除了藏在圖形中,它還會藏在哪兒呢?(讓學生在身邊找角,可以離開位置,并把找到的角告訴同桌。)
師:能把你想象中的角畫出來嗎?
(生自由選擇工具,有的用折出的角描,有的用三角尺的角描,有的用尺子畫……)
師:誰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
(很多學生拿來了作品,我選擇了其中8幅,并把它們展示出來,讓學生評價。在這里我故意設了個局:把作品放得沒有規律,使學生很難指出自己喜愛的作品,從而引出需要給角做上標記。)
師:想看看老師是怎樣畫角的?
(師示范時,引出了頂點和邊的教學,并得出了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在此又回到了剛才的指角活動中。)
師:我們該怎樣指角?(小組討論)
結果都認為第三種方法是正確的。看來他們的困惑消除了!
在第一次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充盈著新的理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指角這一環節中,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探究,但是在課后發現,一直到了課末,還是有很多學生不能正確指角。這是什么原因呢?細細思考教學過程,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因為只教會了讓學生單純地模仿,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是無效的。學生對未知的探究必須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是借助于已知的東西對未知事物作出自己的猜測,進行實驗、推理,作出解釋的。在第二次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充分考慮到了這一問題,“冷處理”發揮了強大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
根據這兩次教學實錄,結合自己對《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我深深體會到了適時使用“冷處理”的妙處。
1.可以使探究活動更有成效。
堅持長期而有耐心地教育學生學會探究,是“冷處理”方法的基礎。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探究是最有效、最主動、最能夠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活動,但是在案例一的指角的活動中,學生的認知結構還停留在模糊的生活中的角的初步感知水平,也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還不能適應這一問題的探究,此刻讓學生探究如何指角,顯然學生的探究就會變得盲目和不切實際。因此在案例二的指角活動中,我先提高了學生對角的認知水平,即知道了什么是數學中的角,并學會了畫角,再探究如何指角,可謂水到渠成。這樣的探究才能說是真正帶領學生進入了深刻而有效的探究活動中。
2.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生在獨立獲取知識技能、思想觀點能力的基礎上,不依賴他人而能運用一定學習方法的能力。簡而言之就是學生學會學習,自己學會的能力。它是學生學習欲望、學習能力和學習毅力的綜合反映。
總之,新一代的數學教師應該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鼓勵者。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創設情境,挑起矛盾,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并在學生研討時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使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層層推進,直至達到研究目標。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吳剛平,主編.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陳旭遠,主編.新課程新理念.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