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莎莎
摘 要: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基礎性的應用型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顯著特點是實踐性和應用性。文章分析了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感興趣的原因;信息技術課堂應該怎么與心理學相互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個體差異等方面,旨在研究心理學在小學信息課堂的應用。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堂 成就動機 學習興趣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已經成為基礎性的應用型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顯著特點是實踐性和應用性。擔任《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教師大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剛接觸信息技術課程時興趣很濃厚,可沒多久,興趣就沒有了;學生對玩計算機很感興趣,但對《信息技術》課沒有興趣。信息技術課怎么學?怎么教?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這些問題一直讓許多信息技術老師感到困惑。老師們都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站在現代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的高度,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去實踐,把握信息技術課是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偏重技能的特點,是綜合應用學科的特點。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開展內容和形式多樣化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
一、分析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感興趣的原因
信息技術課是學生比較喜歡上的一門課程,不僅因為其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更因為其具有時代性。現在學生都喜歡不斷創新,追求新事物,對一切接觸不深的東西都充滿好奇心。而學習信息技術,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和創新心理。信息技術學科對基礎知識的要求不高,只要認真學習,就會取得一定的成績,這就為學生成就感的滿足提供了很大空間。因此,學生都非常喜歡上信息技術課。
二、分析信息技術課堂應該怎么樣與心理學相互結合
1.利用成就動機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學生愛學習
首先何為成就動機,所謂成就動機是指按個人愿意做,完成自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并力求達到完美的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簡言之,即為追求成就,希望獲得成就的動機。其主要由三方面構成,即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是一種掌握知識,技能和闡明解決學業問題的需要,即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求知的欲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指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附屬內驅力是指一個人想獲得自己所附屬的長者的贊許和認可,取得應有的賞罰分明的欲望。一般做法有三種:一種做法是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些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是激發學生認識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這就是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已經處于有心求通而不解的狀態、急切地等待教師的解答時,便激發學生濃厚的認知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只有學生想知道而又未知的東西才能激發學習興趣,因此課堂教學內容應當有適當的梯度、密度和難度。另一種做法是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向學生展示部分以前學生的優秀作品,以引起學生的向往,是激發學生認識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這是一種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別人的成功中體驗到即將成功的感覺,從而激發并維持其自身的學習興趣和成就動機。當然不能向學生展示太完美的作品,否則學生會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反而不易提高其動機水平,影響學習效率。也應注意精心計劃以保證學生注意課內的目標,不停留在欣賞層面,以順利完成其他有關活動。
2.利用和開發學生的集中力即:使學生長期學習
集中而穩定的注意力,是進行學習和搞好工作的必要條件。注意力越集中,學習效果越好,注意力越分散,學習效果越不好。事實上,培養學生集中而穩定的注意力的關鍵是使學生對學習有濃厚興趣。興趣好像是一種興奮劑,一個對某種事物產生濃厚興趣的人,就會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長期堅持下去。我們可以通過懸念引起學生注意。根據調查實驗結果顯示,學習與注意力之間,有極具意義的交互關系。當注意力最高時,所顯示的學習也越高,注意力最低時,學習也最低。小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時,往往喜歡動手操作,對課堂理論性教學感到單調。如果采用電視節目預告中使用的“懸念”手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分析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各種差異及所對應的措施
學生對待信息技術課程存在三種不同的學習態度。第一種學生,真的是很想在電腦課上學習新知識,主要對網絡、繪圖、機器人感興趣,也有極少數學生對logo編程饒有興趣。當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達不能再承受的程度時,就會產生心理飽和。這種現象隨處可見,同樣會發生在學生身上。小學生心理素質正在逐漸培養階段,自我約束克制能力比較弱,心理耐受能力很弱,對各種事物的新鮮感、好奇心往往比較強,在學習生活中容易導致心理飽和。在信息技術操作訓練中,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種操作,因此,會讓學生反復練習操作,機械重復的操作訓練極易使學生產生單調乏味的感覺,久而久之,也就出現心理飽和現象,反而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針對這種現象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1)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分層推進的方法。所謂分層推進就是指要讓在學習上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基礎的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發展,努力使學生向更高目標不斷推進。比如上課時,除了基礎內容外,還可以有計劃地講授擴展內容,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那么基礎好的學生不會因為教學內容簡單重復而產生心理飽和現象。
(2)開展興趣小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市、區信息技術比賽。開展興趣小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定方向,選擇自己的組友,共同探討,取長補短。而參與市、區信息技術比賽,通過這種競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使學生有成就感的同時,持之以恒,不斷進步。
第二種學生,把信息技術課當做是娛樂休息課,上課喜歡玩游戲,上網聊天。當然信息技術課沒必要像主課那樣那么緊張,上課還是比較輕松的,有時也讓學生上網瀏覽。讓學生上網的目的,是讓他們查找資料,看新聞,做些有意義的事。有時候讓學生參與網絡上的一些活動,他們總是會利用間隙玩網絡游戲。我們在上課時,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會采用游戲輔助教學,這時要注意游戲的度與正確的引導。
第三種學生,他們本身不想學信息技術或者說對信息技術存在抵觸心理,上課就帶課外書偷偷看或者帶小玩具偷偷玩,教師布置的任務他們隨便敷衍。這種學生不太合群,比較內向和孤僻。那么,我們針對這部分學生可以適當地改變教學方式。信息技術課注重的是操作,有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上講臺演示些操作,并用自己的語言闡述操作步驟,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比較容易溝通。他們之間的想法比較相近。那么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應該鼓勵他們自己上臺講,從而發揮舉一反三的作用。
通過心理學在小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我們不但可以較好地完成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