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沖枝
摘 要: 和諧教學法是一條以現代素質教育改造陳腐的應試教育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探索和諧教學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和諧教學法 初中地理 教學運用
和諧教學法是以學校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創設良好和諧的教學場景為保證,以師生間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諧關系為前提,在師生教學雙邊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教師適時有效地進行點撥和引導,使全體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營造情感氛圍,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只有主觀上愿意學、有興趣學、有良好的習慣,才有可能學好地理。
1.課前準備,身心放松。
任何學習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紙上作畫,學習總是涉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生總是以其自身經驗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課堂教學應先關注學生的課前預習,并根據學生預習后的實際學習需要,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小組合作分析解決問題,最后才能輪到教師點撥,探尋規律。
2.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和諧教育課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德與才、情與智、手與腦、身與心等方面促進學生和諧發展,達到六個學會,即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在教學中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努力把知識性(包括能力)教育和態度性教育有機融為一體,從心理發展的整體觀念正確處理好教育教學中知識與能力、教學與發展的關系,自始至終把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作為目標。當然,在地理教學設計中應適當地加入藝術性。例如在《黃河》新課引入時,引用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既能引起學生探索詩句的地理意義,又能讓學生欣賞詩人所寫的意境。
二、營造活動氛圍,構建教與學之間的和諧
新課程不再是承載特定知識的文本,而是學生生活世界的經驗;新課程不再是教學計劃和目標,而是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各種活動,調節氛圍,營造教與學之間的和諧。
1.自主探究,合作互助。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在自主學習環境下,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都處在緊張、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從感知新知識、理解感悟新知識,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無不滲透著他們的辛勤勞動和積極的思考;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幫助者。關注和尊重學生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式面對課堂、面對學生、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創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傳授良好的學習方法。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從而養成思考的良好習慣,并逐漸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識和能力,進而體驗學習的無限樂趣。
(2)在合作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結合初中地理課程的特點和課時開設的情況,筆者把做中學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程序設計為:“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驗證假設—總結提高”。筆者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級地理上冊》《地勢和地形》中“認識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及其影響”這一活動的處理為例對“做地理探究性活動”進行介紹。
“認識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及其影響”是初中地理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新教材采用“活動式課文”的方式呈現,力求通過活動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課本的這一活動設計采用問題解決式的方式進行,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完成教學。通過小組合作這一活動,在知識學習上,學生對中國地勢的特征有深刻認識,也對地形地勢對河流、氣候的影響有具體理解。在學習方法上,他們學會對地理資料、圖表的觀察、分析、綜合和比較,提高學習能力,同時提高他們思維的深刻性,使得學生的思維由膚淺升華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培養學生尋根究底、深入鉆研問題的習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2.精講點撥,釋疑解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重學生的需求、體驗、行動及能力的提高,引導學生自己認識、體驗、踐行,從而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和發展。同時,教師應做好角色轉換,在鼓勵學生嘗試探究的過程中應體現教材的開放性、誘導性和引領性,做到精講點撥,釋疑解難,從而最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營造體驗氛圍,使學生愉快和諧地掌握地理知識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醒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多種自主學習的活動形式,打開學生思路,讓課堂質疑充滿生命力,從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時,我就讓學生分別扮演地球和太陽,進而得出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通過體驗情景、描繪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動,深刻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受到具體生動的形象感染,從而和諧輕松地掌握地理知識。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針對本學科特點,把師生關系的和諧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親其師,信其道”。實踐充分證明,教師與學生心心相印,教師的行動成為學生的楷模,教師的知識成為學生探索追求的磁鐵,這樣的師生和諧的關系,就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力保障。和諧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又是一個動態的優化過程,更是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和境界。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敏勤.和諧教學法研究和諧教學法簡介[J].山東:山東教育科研,1995.
[3]李建平.聚焦新課程Ⅱ-解析新難點[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