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成
摘 要: 本文通過設計過程,突出學生探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提高參與意識,從而主動學習并突破重難點,成為課堂主導。教師將通過一些深入淺出的問題,引導、幫助學生完成探究,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關鍵詞: 教學設計 大氣運動 熱力環流
【教學設計理念】
在設計過程中,突出學生探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提高參與意識,從而主動學習并突破重難點,成為課堂主導。教師將通過一些深入淺出的問題,引導、幫助學生完成探究,成為課堂引導者。
【教材內容及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單元學習的基礎,本節選取了兩個有緊密邏輯聯系的內容:大氣的受熱過程和熱力環流。為后面學習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及全球氣候變化打下理論基礎。第一部分“大氣受熱過程”的核心結論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活動”說明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利用大氣保溫和削弱原理解釋自然現象。第二部分“熱力環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點:①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熱力環流形成的過程;③熱力環流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活動”通過實驗,形成熱力環流過程的感性認識。“活動2”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現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2.通過實驗說明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能夠用原理解釋自然界中的熱力環流。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圖文轉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讀圖表的能力。
2.能夠繪制熱力環流示意圖并運用其解釋一些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熱愛自然、關注科學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教學重心和難點】
1.大氣的受熱過程。
2.熱力環流中大氣的運動過程。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法、歸納演繹法、探究式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
【教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視頻《夜雨寄北》,難道夜雨是專為離人而下嗎?我們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探尋巴山多夜雨的真相。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大氣的熱量是誰提供的嗎?
(情景預設:課堂學生回答可能有兩種答案,一種說是太陽提供,一種說是地球提供,都要給予肯定。通過設問巧妙過渡到第一個探究部分。)
師:很好,你們說得都對!那它們都是怎樣為大氣提供熱量的呢?這就是大氣的受熱過程。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及圖2.1,然后自己試著總結大氣的受熱過程。
學生探究活動一:閱讀相關教材并描述大氣受熱過程。(教師總結補充)
師:通過對大氣受熱過程的分析,請問同學們大氣會對太陽輻射產生怎么樣的影響呢?
(情景預設:此時學生可能能回答出削弱,也可能回答不出,教師通過圖片引導)
閱讀“2014年10月13日廣州、北京、酒泉、漠河實時氣溫圖”,通過圖片發現,太陽輻射最多時,不是氣溫最高時,大氣沒有完全吸收太陽輻射,可見光透過大氣到地面,大氣僅吸收了少部分熱量,因此到地面的熱量就少了。所以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從而使白天的地球不至于太熱。
過渡:剛才我們說了有太陽的白天,那夜晚大氣還受熱嗎?
展示幻燈片,閱讀教材圖2.2,討論并回答問題。
(情景預設:學生可能答受熱也可能答不受熱,教師引導學生看圖有沒有箭頭指向大氣,給它提供熱量。)
夜晚地面繼續向外輻射熱量,并被大氣大量吸收,從而使大氣升溫受熱。大氣再向宇宙空間和地面輻射熱量,并把熱量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還給了地球,給地球保溫。從而使地球的夜晚不至于太冷。因此有了大氣的地球溫差就比沒有大氣的月球小很多。
思考:既然大氣會削弱太陽輻射,那么在地球上的各地,大氣削弱的太陽輻射量是不是一樣呢?
(展示幻燈片,與學生共同推導結論)
由于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長短不同,因此被削弱的多少也不同。加之同一時間不同緯度的太陽高度也有差異。這就導致高低緯度之間獲得的熱量多少有差異,而正是這種地表的冷熱不均勻,導致大氣運動。
播放視頻:熱力環流演示實驗
展示概念: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這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學生探究活動二:熱力環流(學生回答,教師指導)
展示受熱不均的幻燈片(略)
展示熱力環流示意幻燈片,并進入熱力環流原理總結
請學生根據熱力環流形成原理自己繪出熱力環流示意圖。
展示幻燈片:常見的熱力環流——山谷風(揭示巴山夜雨成因)
師:最后我們就要回到課程開始的時候,巴山夜雨為什么會形成呢?其實巴山夜雨的形成是我們常見的熱力環流中的一種。就是山谷風。在夜晚,山坡降溫較快,空氣收縮下沉到坡面,并從坡面流向谷底,而谷底因為地形閉塞,降溫較慢,所以溫度較高,空氣膨脹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水汽冷凝容易形成降水。這就是巴山夜雨的成因之一。
作業:探究白天的山谷風該怎么形成。
最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地理的影子,地理即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