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磊
(青島理工大學 團委,山東 青島 266520)
增強大學生社團凝聚力的路徑*
化磊
(青島理工大學 團委,山東 青島 266520)
摘要:大學生社團發展面臨管理機制和方式滯后、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強等較普遍的問題。大學生社團凝聚力不強的主要原因和表現有缺乏指導老師、文化建設重視不夠、社團干部隊伍力量薄弱、社團成員流失率較高等方面。提出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加強規劃指導與分類引導、建立獎懲機制、舉辦素質拓展活動、建設積極向上的社團文化等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社團;凝聚力;建設路徑
2005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意見》中指出:“高校學生社團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新形勢下有效凝聚學生智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動員方式,是以班級年級為主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各地各高校要從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當前高校學生社團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但社團組織的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組織松散、成員流失率高,這對社團積作用的發揮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增強大學生社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無疑是當前高校學生社團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社團凝聚力現狀
對于社團而言,社團凝聚力的強弱直接關系社團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就社團凝聚力而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管理層的凝聚力,二是整個團隊的凝聚力。管理層的凝聚力帶動和制約整個社團的凝聚力,團隊的凝聚力影響著每一個社團成員的團結協作,是管理層凝聚力在基層的具體映射和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管理層的凝聚力。社團的凝聚力表現為每個成員對于社團的歸屬感和對活動的參與度及各項活動策劃與服務的投入程度。當前高校學生社團在凝聚力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發展存在天然劣勢
受社團建構模式所限,社團學生干部和成員分布于不同學院和專業,在體制結構上表現為松散性,這對于社團來說是天然的劣勢。不同于專業班級同學朝夕相處在一起學習和生活,社團是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自發組建的學生組織。他們白天一般忙于學習,只有晚上有時間聚集在一起,研究情況,探討問題。此外,社團活動沒有固定場所,這也是困擾社團發展和凝聚力建設的難題。如何有效規避和化解這一難題,是社團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管理層之間和社團成員之間交流合作不暢
當前高校學生社團比較普遍的特征是社團種類眾多,成員分布廣泛,沒有固定活動場所,社團組建以學生興趣愛好為出發點。由于活動吸引力和自身發展因素,社團規模不一,社團成員對于本社團的忠誠度和社團活躍程度各異。有的社團屬于具有悠久傳統、規模較大的社團,有的社團屬于名不見經傳、規模較小的社團,這兩者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伴隨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社團成員之間多以電話、短信、QQ、微信等作為主要交流方式,容易造成社團管理層和社團成員之間較少交流問題。此外,受社會和高校環境影響,作為社團管理方的社團聯合會也不同程度存在官僚主義作風,布置工作和開展活動多以指令通知為主,工作方法較單一,影響上傳下達和下情上達。
(三)活動缺乏新意,學生參與度不高
許多社團僅僅是為完成任務而舉辦活動,不注重在活動質量和內容創新等方面下功夫。所舉辦社團活動程式化,多數為自娛自樂,且因循守舊,缺乏新意,導致學生認可度和參與度不高。久而久之,社團在學生心目中的口碑和美譽度降低。2014年12月,筆者對所在學校社團發展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有效問卷947份。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對本校社團品牌活動十分了解并參與過的占54.6%,對于社團品牌活動不知道和從未聽說的占16.4%。調查結果從側面反映出社團活動影響力和學生參與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四)穩定性差,成員流失率較高
新生入學伊始,懷揣對大學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很多新生選擇加入社團并積極參與社團活動。隨著時間推移和功課壓力增大,新生對社團的熱情有所降低,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下降,成員大量流失,導致開展活動難度增大,社團發展面臨瓶頸。2014年12月社團發展狀況調查問卷數據顯示,2014年新生入學報名參加社團1737人,第一學期末較活躍社團人數統計僅占學期初的41%。開展活動較少、活躍度較低的社團,活躍人數僅為學期初的27%。社團成員流失率高已成為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的一般規律,這種周期性不穩定狀態對社團發展造成周期性沖擊,不利于社團穩定健康發展。
二、大學生社團凝聚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上“重使用,輕培訓”,缺乏專業指導教師
首先,校團委作為社團的管理部門,每學期都會舉辦針對社團干部的培訓活動。這些培訓對于提高社團干部整體素質,提高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注意因材施教和分類指導原則在培訓中的應用,將社團區別于其他學生組織,將社團干部區別于一般學生組織干部。要根據社團工作屬性,實行“菜單式”培訓,著重提升與社團干部能力密切相關的組織協調能力、動員說服能力等。其次,社團指導老師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社團指導老師作為社團“掌舵者”能夠對社團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在事關社團發展方向性和原則性問題方面起到把關作用。但由于社團都是非盈利性的,沒有充足的經濟能力聘請專業指導教師進行指導,而很多高校也未給社團配備專業教師,教師多是義務指導,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和延續性。[1]而且多數高校在社團指導教師工作量認定、績效考核、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等方面政策模糊不清,導致教師參與指導社團積極性不高。
(二)缺乏戰略發展眼光
社團發展缺乏戰略規劃,沒有共同的愿景目標。一個組織要獲得長遠發展,領導者必須具備戰略眼光,以實現成員共同的和個體的目標為激勵,團結和帶領全體成員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由于受社會經驗、生活閱歷不足所限,當前高校學生社團負責人普遍缺乏戰略眼光和發展規劃。很多社團負責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具體事務上,對事關社團發展的思想和文化等層面考慮較少,這必然對社團發展包括凝聚力建設產生不利影響。對于社團建設和發展,人的因素始終是第一位的。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團隊,能夠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斷克服艱難險阻,取得輝煌成就。增強和提升團隊凝聚力關系諸多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要靠具體的措施和行動來實現。
(三)社團文化建設重視不夠
文化建設作為組織建設的較高層次,是促進成員溝通交流、保持組織聯系紐帶、維系組織存在發展的有效途徑。可以說,一個歷史悠久的組織就像一家長盛不衰的百年老店,其背后必然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文化,將組織聯系、建構、凝聚、激發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是組織發展的“潤滑劑”和“助推器”,是組織獲得長久發展的精髓和內核。雖然社團開始逐漸重視社團文化建設,但往往對社團文化的內涵理解較為模糊,大部分社團將本社團的文化簡單地確定為家文化,千篇一律,沒有特色。社團負責人對于社團文化體系構建方法缺乏了解,對于社團文化建設這一系統工程往往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
(四)干部素質有待提高
學生社團是不同學院、年級、專業的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的學生組織,具有很強的自由性和流動性,普遍較為缺乏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組織較為松散、缺乏凝聚力是社團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克服的難題。此外,當下眾多社團普遍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忽視社團優秀傳統延續和建設經驗傳承,存在社團成員檔案保存不完善、活動資料留存不完整等問題。社團成員只注重任期內的活動開展,對后任核心隊員的培養缺乏足夠關心和重視,社團骨干和人才培養沒有梯隊建設意識,導致社團發展出現周期性的震蕩起伏。此外,“能人現象”是社團發展初級階段經常出現的現象。“能人”在社團在,“能人”退社團衰。社團發展主要依靠某一個能力較強的學生干部,這本身就說明社團發展不夠成熟穩定。另外,由于制度建設滯后,對于“能人”缺少有效約束和制衡,有可能導致“能人”武斷專權,不利于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如果社團內部“能人”之間不團結,有可能導致各自為政、互相攻訐,社團分崩離析,這些都是社團發展不成熟和缺乏凝聚力的表現。
三、增強高校學生社團凝聚力的有效路徑
(一) 加強管理隊伍建設
社團指導教師作為社團的領路人,其作用無疑是非常巨大的。高校應在工作量認定、職稱評聘、職級晉升等方面對于社團指導老師的工作予以認定,通過采取相應措施提高教師指導社團的積極性。社團指導老師應切實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克服“重使用,輕培養”的傾向,要向管理和培訓要凝聚力和戰斗力。要加強對社團學生干部及干事的個人修養和工作能力的培訓,學期初將社團各級學生干部培訓納入整體培訓計劃,做到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循序漸進,穩步提高。社團負責人作為社團的“領頭羊”,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在某種程度上,社團負責人是社團的一張“名片”,毫無疑問其個人的魅力和能力對社團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一個優秀的社團負責人能認真履行職責,發揮凝聚人心和引領示范效能,帶動社團成員構建良好的社團文化,對社團的長遠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因此,要從體制、機制、政策、環境等方面營造個個爭先恐后,人人奮勇爭先的精干高效的社團干部管理隊伍,做到人盡其才,讓真正優秀的學生干部脫穎而出。
(二)加強對社團活動規劃指導
活動質量是社團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活動設計的好壞,關系到社團成員參與的積極主動性,關系到社團的凝聚力構建。由于社團成員分布在不同專業和班級,這種分布的不均勻導致成員時間和空間不一致,影響社團活動內容的涉及面和廣泛性,對社團凝聚力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加強社團凝聚力的建設,必須做好活動內容的設計。針對成員專業分布的不均勻,業余時間不統一的特征,形式上要注意大活動和小活動相結合,內容上注意專業性和普遍性相結合,參與度上注意統一參加與小組參與相結合。此外,要將分類指導和分層管理原則應用到社團管理中,針對不同類別社團和不同層次社團干部制定不同的工作開展原則和指導培訓方針,使得方針政策的制定既符合社團發展的一般規律,又符合本類社團發展的特殊規律,提高指導社團建設和發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需求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只有在低一級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向高一級需要發展。根據這一理論,人類較高需求層次里面都渴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和積極評價,所以對于組織內部有較大貢獻的成員應該給予及時的表彰和獎勵。反之,對于工作失誤或造成不良影響的成員應當適當進行懲戒。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充分發揮組織引導、榜樣示范的最大效能,從而形成人人奮勇爭先,個個不甘落后的局面。要在不同社團、社團干部、社團成員等多層次開展先優評比,對于表現優秀的團體和個人要加以表彰,對于落后的團體組織和責任心差的個人要通報批評并指出其不足,形成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局面,激發社團成員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帶動社團成員“心往一塊想,智往一起聚,勁往一處使”。
(四) 增強內部交流機制
作為學生社團的管理者,校團委要重視對社團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在社團全體成員中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合作的氛圍。其次,學習借鑒企業管理模式,通過實施“增強凝聚力”計劃和素質拓展,增強社團成員凝聚力和歸屬感,擴大社團影響力。再次,開展社團徽標logo設計征集和社團文化內涵提煉概括等活動,提高社團成員對于組織的認同感和向心力。要以社團活動為載體,努力舉辦質量上乘、在學生中有較大影響力、學生喜聞樂見的社團活動,構建具有社團特色的文化,使社團在學生中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影響力和感召力,保持社團成員對社團的忠誠度和歸屬感,降低成員流失率。此外,要加強社團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實行崗位輪崗交流,使得社團干部綜合能力在不同崗位得到全面發展。
(五) 建設凝聚向上的社團文化
當前高校很多學生社團管理與活動開展一般實行主席團或各協會會長負責社團活動的規劃與設計,社團成員大多只是機械地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很多社團舉辦的活動缺乏創新點。社團文化活動缺乏長遠目光,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能力不強,活動內容因循守舊;活動組織呆板、教條, 自由度不夠;社團的品牌意識差, 鮮有精品社團出現[2]。毫無疑問,這種做法不利于普通干事能力的鍛煉和提高。社團成員在策劃與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彼此思想碰撞和交流對社團凝聚力的建設大有裨益。不能因為社團干事剛開始開展工作時能力欠缺或經驗不足,就因噎廢食不去放手鍛煉和大膽使用他們。社團負責人要在掌握全局、把握整體的情況下,將部分權力下放,重心下移,這樣才能實現社團管理的信息流通,使社團管理處于良性發展的狀態。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的信任和授權有利于調動社團成員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這對于增強社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積極作用。
總之,增強大學生社團凝聚力是實現社團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提高社團凝聚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高校應從發展和繁榮校園文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和有效延伸共青團工作手臂等高度出發,加強對社團的重視程度和社團凝聚力的研究,推動高校學生社團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付琳.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5)
[2]徐明波,等.大學生社團建設路在何方[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責任編輯:梁齊軍)
On How to Increase the Cohes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 Lei
(YouthLeagueCommittee,QingdaoTechnological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520,China)
Abstract:Student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mmonly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outdated management styles and lack of appeal and cohesion. Absence of instructors,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limited leadership of the organizations and high churn rate are all among the causes for the weak cohes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This paper suggest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intensify both general and specific guidance, establish a good mechanism for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conduct quality-developing activities and to build upbeat association culture.
Key words:student association; cohesion; construction path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16
*基金項目:團中央學校部2015年度全國學校共青團課題研究資助項目(2015LX198)
作者簡介:化磊(1981-),男,青島理工大學團委講師。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37(2016)01-00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