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君(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
客家民居初探——以紫金縣為例
鐘曉君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摘要:廣東省紫金縣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由于地理環境影響,當地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將從客家建筑的結構及工藝等方面對紫金縣客家建筑進行簡略的探討。
關鍵詞:紫金縣;客家民居;現狀
紫金縣,隸屬河源市,與惠州市、汕尾市、梅州市相接,舊稱永安縣,于明朝隆慶三年建縣,全縣“98%以上均為客家人”【1】。雖然主體是客家人,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影響,雖大體以客家文化為主,但受到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影響,相對于梅州、贛南、閩西這些地方而言并無特別突出別致之地。加上地形多以丘陵為主,全縣八成以上為丘陵,傳統民居多分散于山間盆地,規模相對較小,多數以自制土磚和木材為原材料,并不多見青磚材質,古樸而簡單。
據康熙二十六年《入永安縣記》記載:草木搭建的圍樓和圍寨是永安客家先民最早的居住模式。【2】在清朝大量的外來人口遷入紫金,帶來了新的建筑工藝,由于當時紫金縣內起義不斷,這些新的工藝很快就被永安的居民所接受,“當地的民居從草木圍樓發展成為防御功能極強的土木瓦磚型圍樓”【3】由于地形以山地為主,節約耕地,紫金縣的村落多為分散的小戶型。傳統民居的選址極為講究,無論規模大小,都必會選擇依山而建,多為坐北朝南。房屋前是一塊磚塊、石子鋪成的平整的空地,當地稱之為“禾坪”。在禾坪前,或為池塘或為河流。
紫金縣境內傳統的客家民居多數采用土磚、瓦、木、石塊建成。有一部分下部由石塊累積而成,作為房屋的地基。墻壁用土磚累疊,用木做衡梁和閣樓(墻與屋頂之間的菱形小閣樓,用于儲存),再鋪上瓦。由于筆者在與羅南安先生(紫金縣紫城鎮澄塘人氏)交談時得知,土磚是用水田的泥土混入秸稈風干而成,秸稈的纖維恰好可以作為泥土之間的連接,提高土磚的耐用性。瓦,則是用木桶作為承接,在木桶的內部均勻鋪上泥土,分割風干后土法燒制。一磚一木一瓦,全部可以手工完成。
紫金縣客家民居的建筑基本形式為四方型堂屋(方形圍屋的一種)。[4]這種堂屋大致可以分為下堂屋、中堂屋、上堂屋。在進門,下堂屋旁,是廳。左右兩個上堂屋中間的是堂,用于祭祀祖先。有些房屋由于依山勢而建,其外部形成梯級狀。目前在紫金縣內的梯級狀圍屋以南嶺鎮的德先樓為代表。在各堂屋的之間開有通道,連接各堂屋,在通道旁另有橫屋。在堂屋的中間下凹形成“天井”,“天井”具有采光的效果,由于中國傳統的房頂結構為傾斜式,下堂屋、中堂屋、上堂屋的屋頂向內傾斜,雨水便會順勢而下,此時“天井”的另外一個作用——排水也就可以凸顯了,因為“天井”四周有狹小的通道與屋外的河流或池塘相接。
縣內大型的客家民居,注重防御,在門前設有傳聲洞,四個角樓作為碉堡,甚至開有用以射擊的墻洞。在裝飾方面都受到潮汕的影響,在王沙莉走訪紫金縣的過程中發現“當地居民翻修老屋或祠堂,發現都是從潮汕地區請的工匠”。[4]
如今,小型的傳統民居由于材質因素多為荒廢或拆建現代樓房,只有極少將傳統民居翻修、改建為多層圍屋加以利用。大型的傳統民居在文革時遭受創傷。紫金縣紫城鎮澄塘村共有兩處大型傳統圍屋,一處改建成小間房間分給貧困農戶,格局大變,文革后逐漸荒廢;另一處的青磚、石板則部分拆卸,用于公共建設。雖然現在也有提倡對傳統民居加以保護,但是跟現居住于德先樓的第二十六代鐘姓老人交談得知,現在德先樓雖是省級保護單位,但是保護資金和措施仍不夠,文革時期拆卸的廳堂內部的青磚,現在仍以鋼筋水泥代替。可知現今對傳統民居的保護力度仍是不夠的。
參考文獻:
[1]紫金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紫金縣志》第三篇人口,1994年廣東省人民出版社
[2]屈大均:《入永安縣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3]黃蔭庭:《紫金縣客家歷史與文化》,《客家文化資源》,2011年4月28
[4]王沙莉:《廣東河源客家傳統民居特點與現狀初探——以紫金縣傳統民居為例》,《家具與室內裝飾》,2014年06期

圖:左,兩側為上堂屋,中為堂;中上,天井、廳;中下,角樓;右上,槍眼;右下,傳聲洞。2013.4.29攝于紫金縣南嶺鎮南嶺圩德先樓
作者簡介:鐘曉君(1993.10-),女,漢,廣東河源,本科,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中圖分類號:TU2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