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峰
[摘要]在實施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教育改革綱要和互聯網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形勢下,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訂單式、定制式、孵化器工廠、e商工作室及企業外包服務等是比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每種校企合作模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應該結合學校專業優勢進行選擇。
[關鍵詞]創新創業;電子商務;校企合作
1 創新創業與實踐育人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文件中要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思路”。創新創業教育不只面向于在校的大學生,也面向于剛畢業走入社會的大學生,貫穿于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過程。在發揮專業教育基礎上,注重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時俱進的修訂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緊隨社會需求,培養適銷對路的高質量人才。
所謂創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獨創性,具有創造能力,能夠提出、解決問題,開創事業新局面,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這種人才,一般有基礎理論好、視野開闊、敢于探索未知領域。創業是一種開拓性、創造性的創新活動,而且具有風險的一項活動;而且是一種創造價值并努力實現價值的過程。創業型人才應具備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同時還需要有一定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并能夠發現和捕捉創業機遇,最終有勇氣敢于嘗試,敢于承擔風險。[1]創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這種創業素質,使學生能有良好的創業心態和創業意識去創造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近年來發展和改革的方向,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必要途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副主席陶西平專家在當代世界教育教學改革六大新動向中談到未來的發展是從“以課程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 。[2]這種轉變已經成為很多國家提升教育質量的導向。其中提到以學生為中心,一是要全員化發展,即兼顧每一個學生;二是要個性化發展,即要考慮到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為此就要求學校多元化的發展,從知識傳授轉變為創新精神的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地“糾錯的過程”,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犯錯誤,并要引導學生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尋找正確的方法和道路。未來的教學模式都應該朝著“探究式、實踐式和合作式”的學習方向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對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實施的4年來的記者采訪問答會上總結中講到“其一,在重要政策措施方面,中央財政將投入35億元支持項目建設質量標準研制、專業建設與綜合改革、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建設與教師教學能力培訓。其二,在取得成果方面,應做到協同育人,資源共享,強化實踐。體現為改革創新實踐育人的方法,加強實踐育人基地的建設,加大實踐育人經費的投入,調動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共同推動高校的實踐育人,最終構建多高合力的長效機制,開創新局面。其三,在未來發展方面,強調把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突破口,真正實現全體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意識的提升。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全方位的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實施措施,最終實現通過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能力和成果來衡量高校本科教育質量,從而大力推動高校更加重視和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 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 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我國電子商務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國內貿易穩定發展,加快了產業流通模式的改變,也大大加強了流通產業的基礎性建設,對引導生產、擴大消費、吸納就業、改善民生,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培養適銷對路的電子商務人才是各大高校相應專業的當務之急。在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里,電子商務專業因就業率及薪資水平較低而成為2011年和2012年紅牌警告專業。可是根據國內電商人力資源需求數據顯示,預計未來十年電商人才缺口將持續擴大,2015年缺口 300萬人,2020年缺口將達400萬人。一方面,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學生的就業率一直不高。這說明電商人才供需失衡。人才的匱乏將成為限制中國電商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近十年來,我國的上網人數逐年增長,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的數量已經達到了6.68億,網絡普及率達48.8%;2014年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6萬億元,同比增長59%。[3]電子商務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子商務專業是最適合創新創業的知識密集型和創意型專業之一,是最需要將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開展創新教育的專業之一。[4]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輸送電子商務人才的各大、中專院校,完全應該把握先機,有必要與企業聯手合作,提高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的水平,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創業的新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目標,培養真正符合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從而達到服務國家經濟及地方經濟。
2.2 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的可能性
電子商務企業本身具有網絡互聯,虛擬運營,遠程交互等特點,其生產經營模式不像傳統企業需要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固定的人員。所以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校內的網絡終端,完成企業分配的各種任務,從而實現電子商務企業的員工向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延伸,而該專業的學生則可以實現在校內上崗,為企業生產服務,從而可以輕易地突破校企合作的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合理而有效的實現校園電子商務創業實踐活動。[5]
3 電子商務校企合作的共贏局面
3.1 可以提高高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質量和就業率
3.1.1 校企實訓體制為培養人才創設了真實的業務環境
電子商務校企合作可以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可以達到“學中做,做中學”的人才培養效果。學生學習的知識,就是企業真實的運營項目,就可以在真刀真槍的演練實踐中鍛煉、提高自己的專業才能;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3.1.2 提升電子商務專業的就業率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高校培養的學生能不能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結合的重要標志。電子商務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利于學生更早接觸社會,認識自身價值與不足,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也為將來就業奠定良好心態,有利于提高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就業率。
3.2 有利于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創新素質的提高
電子商務校企合作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業務實踐高度融合,從而迅速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學生還可以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運用專業基礎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有一種創業的觀念。當學生面對自己還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時,他們就會深感知識的不足,才會有進一步學習知識的動力,也才會學會自主地、主動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獨創性學習,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當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是對自己的勇于探索未知領域的意志品質的鍛煉過程;對于少數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通過電子商務校企合作實踐,發現了創業的機遇,敢于嘗試,敢于承擔風險,敢于堅持,最終實現了個人的創業夢想,這個過程中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業意志。
通過校企合作形式的真實企業實戰,可以讓學生沒有畢業之前,就非常了解專業就業的市場環境,感受市場的風險,明白團隊協作,團隊管理的重要性。這就可以為他們畢業后的就業,提供了真實的市場人才信息,也可以使學生真正地了解自己,使學生清楚自己的專業能力是否可以與就業實現零距離的對接,最終使學生能夠選擇自己真正滿意的職業崗位,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生涯規劃都有很大幫助。
3.3 有利于電子商務企業更快地找到合適的人才
對電子商務企業來說,能不能盡快地找到對企業發展、產品創新的合適人才,是企業戰略中至關重要的大事。任何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優秀人才的加盟,它的發展必然會受到人才因素的制約。電子商務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形式,提前了解在校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專業知識水平、心理素質(包括創新活動必需的各種心理素質)、創新能力等,從而可以使電子商務企業有足夠的時間考察適合本企業需要的員工并提前聘用,實現學校的學生和電子商務企業的雙向選擇。
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通過校企合作形式提前介入電子商務企業的運營過程,一旦畢業就可以成為電子商務企業的正式員工,不但可以降低企業對新員工的培訓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企業對新招聘員工的滿意度,從而達到實現低成本人力資源儲備的目的。
因為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都是電子商務方面的專業人士,所以電子商務企業還可以通過這些學生宣傳企業產品的品牌,擴大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
3.4 有利于推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高校各個專業(包括電子商務專業)能夠和地方的企業合作,較快、較好地實現地方企業的產品與地方人力資源的結合,最終實現地方經濟增長與市場人才要素的有效結合,從而保證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知,電子商務專業的校企合作,是四方共贏的培養模式。
4 電子商務專業幾種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與比較
4.1 電子商務專業常見的校企合作模式
4.1.1 訂單式
從招生、教與學到就業全程,都由專業院系與合作企業共同設計和實施的一種模式。與傳統的學校單獨培養模式相比,其最大特點是校企全程聯合培養,針對企業需求,學校 “量身打造”學生輸送給企業。人才培養計劃及課程安排方面,盡可能多地融入企業文化和企業產品的內容,積極邀請企業一線工程師講授當前社會更前沿的專業動向及新工藝技術。具體操作方式是由企業開展師資培訓及認證、共建實踐實訓基地、企業真實業務進校、去企業頂崗實習、安排就業等。這是目前較為成熟的一種校企合作形式。
阿里巴巴特色班是訂單式校企合作的一個電子商務專業典型案例,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全程校企合作。2011年,西安歐亞學院依托阿里巴巴高校聯合辦學項目(即魚苗計劃),與阿里巴巴簽約合作辦學,在電子商務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本科專業開設了阿里巴巴特色班,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植入企業課程,開展師資培訓,共建天貓大學生創業就業實訓基地、歐亞學院阿里巴巴快遞服務站,聯合培養適應新商業文明時代要求的職業電子商務服務人才,特色班學生畢業后直接在阿里巴巴集團各業務機構及會員企業就業。該項目2011、2012、2013連續三年招生,在校生達285人。2011屆特色班學生已于2014年7月畢業,順利赴企業實習。
4.1.2 定制式合作企業是在大學的學業中后期才加入進來,學生在完成通識類課程、專業基礎及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以后,集中在某一個時段內,進行企業植入的實操培訓課程學習,再通過企業考察選拔,最后到企業崗位中進行實習和就業。其特點是大學學習的一部分在學校,一部分在企業。相比傳統的校內培養,這種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同時也為企業節約了員工招聘的成本,有效地促使企業人力資源的增值。
4.1.3 孵化器(教學工廠)
這種模式的本質是一種實踐教學的形式。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把企業的真實業務、流程或項目引入校內,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導業務或項目運營,達到應用型學習和學以致用的目的。該模式的主要好處在于實踐教學的真實性,區別于實驗室里模擬,學生在課堂上操作和完成的項目都是企業真實的項目,老師和企業人員共同指導學生來完成項目。這種模式優勢在于學校對項目組學生的統一規范的管理,參與項目的企業也大大節省研發和生產成本,獲得廉價的人工成本等好處;缺點在于這種企業項目不好尋找合作,而且學校的課程都是碎片化的,而且學生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指導老師需要花費很多業余時間進行輔導,校方領導的支持程度很重要。
4.1.4 e商工作室
這種模式與孵化器模式有相似之處,區別在于學校與企業簽訂校企培養協議之后,將企業部分產品項目引入校內,在校內有企業的實訓工作室——“e商工作室”,由教師組織選拔大二、大三或大四的學生加入項目組。該工作室布局與企業一樣,設辦公區、會議討論區(教學區)、倉儲區、產品體驗區。“e商工作室”可以有3~5支項目團隊進行值班或者輪值,這些項目團隊還可以承擔一些校外的創新創業的競賽等功能。
校園O2O電商體驗店是“e商工作室”的一個項目。實現“教學與實踐零距離,教師與學生零間隙,畢業與上崗零過渡”的特點。2013年,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與廣州卡洛萊化妝品有限責任公司簽訂校企基地建設協議,該企業是一家生產研發美妝的香港企業,企業能夠提供產品及天貓運營平臺,接納實習生。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由有經驗的老師牽頭組建依托企業產品營銷的團隊,建設了與企業相近格局的O2O電商體驗店,有線上團隊和線下團隊。線上團隊主要是通過互聯網營銷方法推廣和銷售企業產品;線下團隊主要面向對象是校園師生及學校周邊鄰近客戶,企業提供高級化妝師親自培訓,教授化妝技巧及實體店服務注意事項,在體驗店放置與專賣店一樣的專柜和穿企業統一Logo的服裝,安排團隊人員值班。線上與線下團隊有分工也有合作,真正讓學生體驗了電商O2O運營能力。
4.1.5 企業外包服務
電子商務近幾年發展迅猛,人才缺口比較大,關鍵是學院培養的電商人才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很多第三方電商服務機構就誕生了。這種模式就是學生在完成學校教學計劃中的理論課后,學校讓第三方服務外包培訓機構介入,他們對將要實習的學生進行短期市場需求與專業能力的強化培訓后,推薦到與他們合作的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完成就業。服務外包服務機構起到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紅娘”的作用,整合上下游資源,通過給企業提供合格人才,獲得贏利。電子商務專業企業外包服務知名度較高的有上海網策、杭州贏動等公司,還有以地區電商協會為基礎,依托政府部門規劃而形成的電商產業園,比如廣州的嶺南電商產業園、佛山電商產業園、杭州電子商務產業園等,由產業園管理部門牽頭與學校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廣東省很多高校的電子商務院系與產業園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學生在學習完理論課教學后,由產業園提供行業內的運營高手或電商大俠為學生進行更“接地氣”的短期專業培訓,然后進行產業園內的“雙選會”達成實習上崗或就業,從而解決產業園內電子商務企業人力缺乏的困境。
對學校來說,企業外包服務可以比較有效地解決學生實習和就業的問題;對于用人單位找到合適人才,降低培訓成本;對于學生來說免費培訓,快速適應企業崗位能力需求,實現就業的需求。這種模式不足之處是第三方合作的用人企業沒法進行考核,無法保證員工素質的高質量;學校教師參與度不高,師資能力沒有得到提升。
4.2 電商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比較
從學校教學工作過程來分析,上面介紹的幾種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教學計劃內的校企合作。主要包括訂單式和定制式。比較而言,訂單式合作最為深入,內容和深度的拓展空間大,但是周期長,變數多,最常見的就是訂單班學生流失,以及企業需求發生變化。比如阿里特色班,與“擁抱變化”的企業合作,基本三個月就有變更事項,對于學校是比較麻煩的。相比較而言,定制式合作模式要好一些,周期短,較靈活,受不確定性因素的壓力比較小,能較好地匹配企業用人需求。
另外,教學計劃內的合作優勢在于培養的各個環節都是由專業培養方案決定的,其表現在有對應課程,有學分。所以該類模式對接合作的核心就是企業要參與到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具體可以校企聯合開發設計課程,校企師資聯合授課。再就是在集中實踐環節、畢業設計環節對接,讓企業導師參與學生畢業設計中,這里面就有很多細節和細致的工作要做。如果企業進不了培養方案制定,那么教學計劃內的合作根本沒法落實。
第二類是教學計劃外的合作。這類合作不受教學計劃規范性、時間性的限制,沒有所謂學分要求,內容、方式非常多,非常靈活。比如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和位于“硅谷”的很多企業,就有這一類的合作。斯坦福大學提供相應的環境和平臺,該校師生課外到“硅谷”中的那些企業做創業和產學研轉化。這種校企合作首先要把企業的產品、業務、項目放進學校,校企雙導師指導學生團隊進行運營。其好處是企業以極低的成本完成了項目或擴展了推廣銷售渠道,培養發現未來的忠實員工;學校老師增長了實踐經驗,更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學生得到了真正的鍛煉,培養了創新創業的能力,這是名副其實的多贏局面。
參考文獻:
[1]Bertrand Ducheneaut.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Global View[M].U.S: Internation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ference(Corporate Author),2001,(3):129-136.
[2]陶西平.涌動的潮流——關注當代世界教育教學改革新動向[J].人民教育,2014(7).
[3]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是中互聯網信息中心,2015(7).
[4]陳子鳳.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4(2).
[5]李貞華.中外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的比較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