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青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體系的改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明確提出了要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只有做到堅持語文教學的本色回歸才能優化教學質量,在課堂中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
關鍵詞:人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081-01
在最近的幾年里,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發展,同時也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關于“書呆子”批判的浪潮。那么,什么是“書呆子”?小學語文的本色回歸究竟具體指什么?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又要從哪些方面下手?這些問題都成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筮待解決的問題。在我國的小學階段,一部分教師雖然已經開始關注“書呆”問題,但是在一些改善措施真正實施的過程中效果并不是相當顯著。所以,為更好地闡釋人文素養精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文章從小學語文本色回歸教學的基礎出發,提出對學生人文素養培育。
一、關于語文本色回歸教學的闡釋
語文,可以說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本學科,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同時,語文也是一門相當重要的學科,它奠定著其它各學科的基礎,與其他各學科命脈相連。從歷史的角度看,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所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都與語文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要探尋語文的本色,要使語文本色回歸還是要從中國文化入手。
翻開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飽滿的文字貢品婀娜多姿的展現在我們眼前,在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學中,語文不僅僅是關于語言的展示,它是琴棋書畫,是人文與藝術的結合??梢哉f,這就是語文的本色。在歷史文化長河中,我們看見的是文字所透漏出來的靈性,但是其實質是人類思維所散發著的靈性,只有靈性的思維才能創造出富有靈性的文章。而這也就是所講的“書呆子”和人文回歸之間的區別。從傳統歷史文化中體現的人文性是建立在素養的基礎上之上的,也就是人文素養。所以,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語文本色即散發著滿是靈性的語文思維,而所謂語文本色回歸就是讓語文的靈性通過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來及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二、從語文本色回歸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
從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現狀上來看,語文課堂上普遍存在著一種語文本色缺失現象,我們有必要通過調研使其回歸。通常來說,語文本色缺失體現在以下兩個方向:首先,從教師的教學角度來看,課堂教學形式可謂花枝招展,但往往都起不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最終導致語文的形式主義。再者,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師在課堂中雖然起著必不可少的引導作用,但是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不能過度的依賴于教師所歸納的理論知識,應該學會付諸于實踐。所以,以下從語文本色回歸的立場出發對如何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出幾點規劃性的意見。
1、從閱讀過程中體會人文.歷史文化長河中的每一部經典文學著作都是在特定的背景環境下所創作出來的,都散發著人性的光輝,有著作者自己獨道的見解。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而忽視了對文章的深層解讀。其實,只有將學生帶入到作者所渲染的環境之中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體味人文美。
舉例來說,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中,要首先引導學生將視野放在東北的小興安嶺,通過一次次的略讀、精讀、解讀,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以問題的形式導入教學,像:在閱讀過程中你有沒有聯想到什么?或者小興安嶺美在什么地方?或者文章除了四季美你還感受到了什么?務必將所設的問題與文本結合,使學生能夠從文本的基礎上轉化,在學生的腦海中不能脫離文中所描繪的小興安嶺畫面,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2、從思考中體會語文課堂的品質美.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品質美不僅單純的指文章的品質,還指學生的品質。只有將學生的品質與課文中的品質恰到好處的融合在一起。要實現這一點,還需要培養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思考習慣,能夠做到精心的思考問題,獨立的思考問題。
語文,應該是安靜的,當然,并不是反對大聲地誦讀。只有用心靈去閱讀才能安靜理智的思考,我們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安靜的閱讀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形成獨立的人文素養。像《小鎮的早晨》一文中的片段:“小鎮的早晨是安靜的。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閃爍著一片片銀鱗。河水清得透明,靜靜地和街道并行穿過小鎮。沿街的河邊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小船,一只緊挨著一只。兩座拱形的石橋遙遙相對,坐落在鎮兩頭?!边@樣的文本是不適合全班來誦讀的。所以,教師要根據文章所表達的感情來安排合適的閱讀形式??梢哉f,閱讀是學生與作者的心靈交碰,只有靜心的閱讀才能體會文章中的品質美,才能從中提升學生的個人品質,實現人文素養的培育。
3、從讀和寫中充分的展現語文的人文素養.通常來說,語文分為閱讀和寫作兩大板塊。關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不僅僅是語文思維與感悟上的碰撞,更有一部分在學生作文中有很好的體現。所以,只有注重學生的讀寫結合,才能更形象的透漏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務必要能夠從學生的作文中捕風捉影,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讀后感,是很常見的一種形式,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也就是說,有讀必有感,然而感悟不能局限在語文思維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寫作表現出學生的感悟,也就是作文教學。在當前的作文教學現狀中,往往出現限定題目,甚至限定內容的現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最好的作文教學方式就是給予學生一段素材,讓學生自己提取有價值的內容,提煉出自己認為的主題,這樣既實現了讀寫結合,又能夠有效地來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人文價值。
語文,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不能急于一時,也不能追求形式主義。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我們只有堅持語文本色回歸才能達到培育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語文教學工作者應該從教與學的角度出發,繼續探究語文本色回歸的教學措施,從而使語文教學活動成為一門藝術。
參考文獻:
[1] 唐彩連.返璞歸真,還原閱讀的本色——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批注式閱讀”的實踐與探索[J].新校園:理論版2012.04
[2] 蘭 臻. 本色語文 “讀”辟蹊徑——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熱點問題之一[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1
[3] 曹廣福.小學語文有效性策略的課堂教學.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