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瑞麗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了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為新形勢下幫助和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理性的就業觀念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視角,如何實現大學生就業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融合,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進行調適,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和重任。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就業;就業觀念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1-0032-02
一、就業觀念構成:大學生就業觀念的框架體系
(一)畢業去向觀
畢業去向觀是指在校大學生在畢業前關于畢業去向選擇或渠道選擇的觀念。畢業去向大致有:升學、市場性就業、政策性就業、自主創業、自由職業等。其中,市場性就業是指畢業生以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原則在勞動力市場中進行求職,用人單位包括各類企業、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政策性就業是指國家或地方出臺的為吸引和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一攬子計劃和項目,包括大學生村官、選調生、特崗教師、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
(二)就業地區觀
就業地區觀是指在校大學生在畢業前關于畢業去向地理區域或地理位置的觀念。按照區域進行劃分,就業地區可以大致分為京津滬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按照城鄉進行劃分,就業地區可以大致分為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地級市、縣級市、縣、鄉、鎮和村;按照距離家庭住址所在地距離的遠近程度,就業地區則可以大致分為所在地離家遠、所在地離家近和所在地離家適中,其中所在地離家近主要是指畢業去向所在地就在家庭住址所在地或至少位于同一個市內(含同一個縣、鄉、村);按照流動進行劃分,就業地區又可以大致分為回到生源地和離開生源地兩類。
(三)單位性質觀
單位性質觀是指在校大學生在畢業前關于用人單位性質和類型的觀念。單位性質可大致分為黨政機關(主要指縣以及縣以上各級)、事業單位、企業、部隊、基層就業項目所在單位(主要指鄉以及鄉一下各級)、農村、自主創業、自由職業等。
(四)薪酬福利觀
薪酬福利觀是指在校大學生在畢業前關于薪酬與福利方面的觀念。薪酬福利主要分為經濟薪酬和非經濟薪酬兩類。其中,經濟薪酬包括直接經濟薪酬和間接經濟薪酬。直接經濟薪酬是指表現為時新、周薪、月薪、獎金、傭金、補貼、津貼等形式的貨幣性薪酬。間接經濟薪酬是指表現為各種保險、節假日等形式的福利。非經薪酬則表現為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
(五)職業規劃觀
職業規劃觀是指在校大學生在畢業前關于未來一段時間后的收入、地位、威望、責任、權力情況的觀念。盡管職業規劃包含了個人職業渴望和企業提供的機會的比配,但這不意味著大學生在個人職業中沒有渴望,它體現了大學生關于未來不同職業階段的個人渴望與需求的設想。
二、就業觀念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特征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更是將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了一體。
(一)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大學生就業不僅關乎個人利益,更關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國家利益,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由于大學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優秀人才資源,因此在就業中需要由更崇高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來進行指導。因為在東部地區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的同時,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遠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僅對專業知識、優秀人才、政策扶持有強烈需求,更需要勇于奉獻、持之以恒的價值觀念與思想觀念作為動力機制。從2003年開始,中央相關部門就出臺了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計劃項目,鼓勵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也是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目標。如何有效融合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是完成這一重任的關鍵。
(二)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隨著1999年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原則的確立,除了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降低、學歷歧視、學歷對人力資本標識功能下降等困境之外,大學生就業中還遇到了許多與社會層面核心價值觀相關的難題。由于應屆畢業生一般缺乏工作經驗,離開學校的時間節點上需要與學校、人才市場、用人單位等機構發生多次和多層關系,而我國勞動法等相關法律對大學生和用人單位在招聘、簽訂協議、錄用、誠信機制等環節中權利和義務的規定都尚不不健全,出現了大學生或用人單位利益受損的問題。
(三)公民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除了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問題,表現在大學生個人層面的與核心價值觀不相符的現象,在就業中也有反映。如在就業中表現得過于市場性和理性、職業生涯規劃缺失、簡歷造假等,這些問題背后所蘊含的價值取向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是不相符的。盡管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元的,但其中必然包含大學生的個人因素。如何盡可能充分滿足大學生涉及就業的合理利益訴求,同時又科學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理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就業觀是擺在政府部門、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
三、就業觀念調適:大學生就業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指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1]作為大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主陣地,高校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一)觀念培育:側重理論導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1.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堂的主陣地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培育方面需要將大學生的市場性和理性考慮在內,而不是排除在外。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目標,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落到實處。豐富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尋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涵與大學生就業觀念的交集,深化核心價值觀與就業觀的認同與融合。思想政治教師既要充分認識當今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又要熟知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及其與大學生就業觀的內在邏輯關系。
2.切實重視社會實踐的主載體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帶領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可以促進大學生在實踐中調整就業觀念,這是理論“灌輸式”課堂教學做不到的。社會實踐不僅可以讓大學生對當前的國情、社會現實和就業形勢有更清醒準確的認識,明晰對未來發展的定位,更能進一步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如適時地開展“法治與道德小品比賽”、“道德影院”、“熱點辯論”等各種主題鮮明的活動,利用暑期開展由專業教師帶隊的社會調查活動,鼓勵大學生深入基層、走進農村社區,以志愿服務活動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2],促使大學生逐漸形成和深化基層導向的就業觀。
3.積極搭建校園文化的主平臺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時刻注意觀念培育工作與學校的各類文化環境之間的契合,積極倡導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契機開展以弘揚民族精神、敬業奉獻精神、團結協作意識等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經常開展宣講活動進校園等活動,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充分發揮各類社團的作用,創辦與就業相關的知識共享和能力提升活動,加大誠信教育力度,告誡學生誠信就業的重要性。此外,依托微信、微博、二維碼等新媒體形式搭建校園網絡資源平臺,以最快的速度和人性化的內容吸引大學生,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就業觀念關系的理解,還可以通過網絡問卷、后臺數據分析等方式進一步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內容通過更形象化和趣味性的方式傳達給大學生[3]。
(二)觀念踐行:側重實踐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仍有許多問題亟需解決,如單一化的教學模式、脫離實踐的教學內容以及非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等。
1.優化課程體系設計,適應市場需求。隨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和多元,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也需要緊跟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趨勢。如用人單位除了對于專業知識非常重視之外,對于畢業生自身的“軟實力”同樣存在非常全面的要求,涵蓋了人際、心理、性格等各個方面[4]。因此,就業指導課程應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適當地引入職場禮儀、職業心理學、團隊建設、誠信就業等方面的內容,引導大學生提升就業軟實力、適應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
2.開發實踐活動項目,提升就業能力。為幫助大學生多積累實踐經驗,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及相關部門應多開發一些與兼職、實習、見習、創業有關的項目,為大學生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由高校牽頭和組織,建立起與企業、各級政府機構、農村社區、村委會等相關主體長效合作機制,定期帶領大學生深入各類用人單位和各個區域尤其是農村基層進行實地調研和實地考察,以加深對基層的了解、獲取更多的直觀感受并積累更多的經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EB/OL].
http://www.gov.cn/jrzg/2013-12/23/content_2553019.htm,2014-11-25.
[2]王功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因素及優化策略[J].教育評論,2014,(10):26-28.
[3]王瑋.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4,(29):70-72.
[4]朱家駿.基于OTP模式的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研究[J].管理觀察,2014,(10):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