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王坤森+鮑洋舟+陳燎原



摘 ? ?要: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以福建省為例,分析大學生就業現狀和就業觀念,并且深入探析其原因,最后對大學生就業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以便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 福建省 ? ?就業現狀 ? ?就業觀念
一、就業現狀
(一)就業形勢壓力大
高校大學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各地區招生要求不盡相同,很多學生會選擇沿海、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招生數增加往往會影響該地區后期的就業問題,很明顯的一個問題是崗位競爭力,這會直接影響畢業生的就業率,很多剛出來的大學生由于崗位競爭力大而處于待業狀態。據統計,2010年全國畢業人數631萬人,2011年全國畢業生人數660萬,2012年我全國畢業人數為680萬人,2013年全國畢業人數為699萬人,2014年全國畢業人數為727萬人,2015全國畢業人數為749萬人,2016年全國畢業人數為756萬人[1]。我省這幾年的畢業人數為22.3萬、23萬、23.6萬、24.2萬、24.8萬、26.2萬和26.6萬。福建省為外貿型經濟,近年出口貿易受阻都會影響即將畢業的學生的就業。
(二)就業面臨的問題
隨著畢業生人數不斷的增加,崗位的供給不足以滿足大學生就業這缺口,導致供需求之間的不平衡[2]。某些大學畢業生往往綜合能力不強,不具備適應新工作的能力,不能快速地融入社會。其次是福建省畢業生的流向不盡合理,大部分都選擇集中在沿海相對較發達的地區,構架不清晰,導致就業分配不合理。將畢業的某些大學生不愿意從底層做起,覺得這樣子的工作不符合自己作為,往往很多時候機會就這么錯過。所以好的就業觀念心態是大學生要具備的。
圖1 ? ? ? ? ? ? ? ? ? ? ? ? ? ? ?圖2
從圖1和圖2可以明確清晰地看出,全國和福建省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長,證明隨著福建省大學生的畢業人數劇增,帶來的隱患是社會上所提供的崗位不足以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3]。
(三)就業形勢發展
表1數據表明當然研究生和本科生就業率均下降,普遍畢業生就業質量均有所下降[4]。
表1 ?2013年—2016年福建省大中專高校畢業生就業率
(四)工資待遇
福建省目前的勞動力工資水平仍然處于相對較低的層次,公司所提供的福利不完整,自然而然影響學生的就業選擇。從出去工作的大學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就業能力強的往往公司各方面的待遇都很不錯,也相對完善。讓我們用一組數據更形象地了解福建省勞動力的就業工資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 ?2010年—2015年福建省畢業生就業工資水平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福建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
(五)就業地區選擇
在福建省,某些大學畢業生會選擇偏沿海的城市就業。目前的大學生市場幾乎可以說是處于一種飽和的狀態,供給大于需求,這導致大學生普遍勞動力廉價,只有各方面綜合能力很弱的大學畢業生才有可能較好地立足這一市場。但盡管事實如此,并不影響大多數大學生選擇沿海的一些城市。針對此次的問卷調查,從廈門、福州等多個地區入手,通過大三、大四學生給予的反饋并整理分析數據后發現下述的四個地方被選擇所占的比例很大。如圖3所示,選擇廈門占總人數的31.2%、福州占26.8%、泉州占19.7%、漳州占13.8%、其他地區占8.5%。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主要原因是這幾個地方地處沿海地區,經濟形勢好,發展空間較大。
圖3 ? ?福建省大學生就業地區分布圖
為什么絕大多數大學生會選擇靠近沿海地區工作?因為沿海地區的經濟實力相對較強,發展空間更大,但是如果大家都這么想的話,必定會造成沿海地區的勞動力過剩,而相對靠近內陸的地區缺乏勞動力,隨之呈現的問題是勞動力市場的分配不合理。所以在就業思想上,大學生應該看準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的市場發展趨勢,選擇更適合自身的地區發展。近年來,由于福建省頒發的一些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優良政策,這些政策措施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立足社會,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二、產生現狀的原因
(一)心理分析
1.矛盾心理。在價值多元化、各種矛盾凸顯的社會背景下,以及在西方思潮的影響下,某些現代大學生在就業崗位需求的心態取向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功利性和個人主義傾向。在上述調查中,較多大學生就業的意向目標基本都是沿海地區,他們胸懷大志卻不愿意從基層做起,都認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好有利于未來工作的開展,但是沒有很好地進行全面的自我認識和對職業的認知,缺乏合理的職業定位,導致盲目就業,在求職過程中違約就業后再頻繁跳槽的屢見不鮮。這既不利于社會就業資源的合理分配,更不利于畢業大學生的發展。
2.虛榮心理。在本次調查的福建省幾所院校中發現即便來自不同地區的大學生就業過于集中的情況仍然嚴重。由于安穩、資源、待遇成了公務員的標簽,大量畢業生報考公務員。把就業這一問題簡單地看成一項“面子工程”,造成就業方向錯位。然而事實上我們應該追求的是“體面的就業”,所謂“體面”是一種被尊重、被關注、被平等的心理感受。這絕非是那種純粹為了面子而極端地追求名與利而被社會扭曲了的不健康的“面子就業”。
3.焦慮心理。大學生希望畢業后都能早日從事一份高薪職業這并不難理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某些學生背負著賺錢養家的生活壓力,致使他們不得不向沿海城市靠攏以便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但對于勞動者而言,就業不僅是養家糊口獲得一份工作,而是獲得一個能充分發揮其生產技能和被世人所認可的職位。某些大學生畢業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進入企業工作壓力太大,工作缺乏保障,只是社會上的高級打工者,在這種懼怕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致使他們無法大膽地就業更難談自主創業。
(二)經濟驅動
1.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地區經濟的發展步伐放緩其中也包括沿海的福建地區,這無疑加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就業周期與緊急增長周期是不重疊的,經濟滑坡在前,就業滑坡在后,這正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各地區經濟持續不景氣的主要原因。然而,盡管經濟發張的腳步減緩,更多的大學生畢業后的第一選擇仍是沿海地區。在本次對福建省幾所院校大學生的調查中,有近75%的學生選擇畢業后留在廈門、福州、漳州等地區工作。在他們看來,盡管經濟不景氣但沿海城市還是能給他們帶來比中西部地區更好的發展條件與機遇。
2.目前,國家正大力支持海西建設,在海西建設勢頭的帶領下,福建省其他地區都呈現出發展的良好勢頭,如近年來閩西發展迅速、就業崗位劇增。因此,福建省大學生把海西各地市納入就業考慮范圍。
三、引導就業觀念改革的建議
(一)學校國家需要共同努力引導大學生就業
福建省作為海西建設的前沿,有很多創業的機會。但就大學生自主創業而言,大學生有著創業的激情與憧憬,但缺乏創業的實際行動和能力。學校應以“職業指導”代替“就業指導”,這兩個名詞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在理念上不盡相同。從內容上看就業指導通常指向畢業生就業問題,在于就業、創業和畢業生政策指導,職業素質教育思想不夠突出。而職業指導更側重思想、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職業知道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就業,但在內涵上它覆蓋的面更廣。從時間上看,就業屬于短期的行為,更重結果。而職業是一個長期行為,更強調過程和內涵[5]。在本次調查的福建省幾所高校中,例如: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等,它們在校園內均設有創業園,其目的是讓更多的大學生加入自主創業這一行列。學校把大學創業園作為大學生創業實踐的基地,選擇優秀的創業項目進入學校創業園,聘請高校老師和校外企業家對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進行指導,并且根據學生特點幫助學生確定適合學生的創業項目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業技能。目前,國家正通過加強創業教育、建立系統的政策框架、設置合理的創業平臺等一系列措施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二)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多數家長認為考上大學就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因此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受家庭因素的制約而不能很好地就業及對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選擇,正確引導孩子跟緊時代的步伐理智地看待就業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將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對孩子正確就業觀念的培養是不可取的。大學生要轉換思維、改變觀念,有科學的職業規劃。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條件,及早做好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除此以外,大學生還應對自身的就業做一個短、中、長期的就業規劃,根據所學的知識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是否進行自主創業,或是自主擇業有合理的安排與計劃,這會使自身的就業之路變得更順暢。
參考文獻:
[1]吳鵬,王光榮,孟慶全等.淺談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業教育[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82-83.
[2]孫創錦.大學生就業難背景下職業指導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報,2016,29(1):56-58.
[3]云紹輝.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研究現狀與展望[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3):43-47.
[4]黃振霞,周嵐峰.大學生就業選擇中的家庭因素探析—基于福建省六所高校畢業生的調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113-116.
[5]劉娟.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6]饒水利.關于就業率失真的若干思考[J].知識經濟,2009(5):57-58.
[7]王乘.實施“五大工程”,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9(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