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高職教育越來越需要于考慮具體學生的差異性。通過導師制的模式,可以讓教師與學生能夠形成更加緊密的教與學的團隊,在具體任務的引導下,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能力差異的基礎,將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型專門人才。
關鍵詞:高職教育;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1-0242-02
在經濟迅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新形勢下,以企業為主體的用人單位對各類技術型人才需求更加專業化,與此同時,學生個體差異隨著社會家庭結構的變化也在不斷擴大。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積極發展學生創新性思維、實現其綜合素質提高,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型專門人才,成為了高職院校探索的新問題。
一、當前高職教育學生管理體制的現狀
在我國現行的高職教育學生管理體制中,主要實行“輔導員+班主任”制來負責各項學生管理工作,而校內專業教師只負責課堂上的專業教學與學生管理工作,這種管理模式,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及對學生專業學習、創新思維的引導,這既不利于大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也不利于教師教書育人職能的發揮。
因此,在高職教育學生管理體制中有必要加入側重于個別指導的專業導師制,形成“輔導員+班主任+專業導師”的三位一體的特長生學生管理模式,專業導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輔導員和班主任無法提供的專業性指導,著重于學生專業認識和學習方法、研究能力的培養,這樣既延伸課堂教學,又推動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重學科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缺陷,延伸了教師“教書”與“育人”的空間與時間。
“導師制”(Tutorial System)教學管理模式源于14世紀的英國牛津大學,其核心思想就是在教學方式上強調個別指導,在學習環境上營造和諧、自由和寬松的氛圍。之后,牛津、劍橋等高校在19世紀末開始實施學分制,并進一步將原來用于研究生培養的導師制推廣到本科生培養中。
在我國,一些以國際一流大學為發展目標的重點大學率先嘗試在本科生教育中實行導師制。例如:北京大學2002年已在本科生教育中試行導師制,將原來一個班配一個班主任的模式改為一個導師管3~5名本科生;浙江大學2006年開始試行本科生駐舍導師制,選派部分優秀教師和管理干部入住學生宿舍,與學生一起生活,指導學生成長成才。從2009年開始,有少部分高職院校開始根據高職教育自身的特點嘗試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但是目前在高職院校試行的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都是嘗試性的工作,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實踐體系。
二、高職教育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模式探索
導師制下高職院校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目標從學生個體差異及對學生日常的專業學習、創新思維引等方面著手,將專業導師制作為常規教學管理模式嵌入到日常教學管理當中,構建一個全方位的專業教育平臺。因此,我們需要從培養模式、考核制度、激勵制度等幾個方面展開具體研究。
(一)搭建積極有效的141導師制特長生人才培養模式框架
學生在高職院校的整個學習生活過程,需要經歷從中學生向大學生、從大學生向高素質技術型專門人才這兩個巨大角色的轉變,因此搭建積極有效的導師制特長生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從學生在校學習的具體情況出發,分階段實施,具體如圖1所示。
角色轉換期Ⅰ:該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觀等轉變和重建的關鍵時期,對于這個過程高年段優秀學生導師有其自身的經驗與體會。因此,新生可以在學院指定的高年段優秀學生導師指導,通過參加各類學生社團、社會實踐、專業學習經驗交流等來成長自己,并制定一份明確的“個人學業發展計劃”,幫助自己更加有目標地完成三年學業。
學業精進期:進入學業精進期后,學生逐步進入各類專業課程學習的重要階段。在該階段,可以通過師生雙向選擇來確定專業教師導師,在專業導師的指導與幫助下,完成四個任務:深入一個企業進行認識實習、制定一份職業生涯規劃、制作一件專業作品、參加一項專業技能競賽;專業導師主要可以通過一周或兩周一次的研討會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進行專業指導,同時進行下階段任務布置,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學習專業信息。
角色轉換期Ⅱ:該階段學生主要是在具備基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基礎上,思考就業方向、就業崗位、個人能力是否符合崗位要求等問題;在該階段,專業導師以導業為主要工作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跟蹤并幫助解決學生在實習崗位工作遇到的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從知識儲備和能力儲備方面出發,爭取獲取一種高級職業資格證書。
(二)對141導師制的人才培養結果進行有效考核
為確保141導師制能夠有效地向縱深發展,我們還需要建立配套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對于導師制的考核可以側重于對過程的考核,從導師與學生兩個方面展開。
首先,在導師制模式下要求導師每周或每兩周召開師生研討會,探討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及進行專業指導,可以安排學生對每次研討會過程情況進行記錄;其次,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分別有不同的任務,因此每個學期要求學生提供各個任務的完成情況說明及過程臺帳、導師評價等內容。此外,學院還可以定期舉辦導師制學習成果展示,將師生所參與的技術服務、實訓室建設項目等通過多媒體載體、實物展出等。
(三)對141導師制的人才培養進行有效激勵
在導師制的執行中,如何激勵更多有能力的專業教師加入是關鍵問題。因此,導師制工作可以與教師的工作業績掛鉤,對于成績優異的導師進行獎勵與表彰;其次,導師制工作要與教師工作量掛鉤,做導師的要給予相應的工作量,使導師的勞動得以承認。最后,學院需要為導師制工作執行提供便利,如給予一定的經費、提供相關實驗室來幫助導師組織學生開展研討、調研等活動。此外,導師制的有效開展需要通過各個方面制度與宣傳來吸引、激勵學生加入,因此需要在全校營造學生特長訓練的良好氛圍,同時各類評獎評優等可以設置參與導師制的門檻等。
三、結束語
高職人才培養不能脫離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通過導師制將高職的教師與高職的學生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開展分類分層化指導,才能使得高職教育能培養出更多的具有特色人才。
參考文獻:
[1]湯光華,許建平,李麗霞.在高職學院部分學生中實行導師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3,(2):53-54.
[2]張加亮.高職院校人生導師制育人模式的創新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33):48-49.
[3]楊潤賢,張新科,王斌.高職院校“1+1+1專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1):40-44.
[4]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李華明,李莉.基于項目實訓的高職院校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1,26(3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