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吉
摘要:隨著我國對法律的不斷修改,我國的法律制度越來越完善,法律逐漸走向學術化、專業化和理性化,這就導致法律與人們的生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脫節。法律用一定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價人們的行為,這種標準模式與人們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人們與現代的法律之間逐漸疏遠,甚至出現排斥的現象。如果今后在制定和實行法律的過程中,能夠真正把人當做考量的對象,那么就可以克服冰冷性和僵硬化等弱點,從而讓現代法律具備人文關懷的特質。
關鍵詞:現代性法律;人文關懷;疏遠;排斥
中圖分類號:D90-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068-02
身份化、典型化和抽象化是現代性法律日益突出的特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立法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因此法律條文得到前所未有的細究和審視,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人文的角度對法律進行細致和深層次的深究就會發現,法律與人之間存在一定的“縫隙”,隨著時間的增長,這種縫隙勢必會加大,最終造成人與法律之間的排斥和疏遠。
一、 法律對人行為和心理的考量
當前已經有很多學者針對這個問題展開研究,而且也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果,但是這部分學者的著眼點都是早期的研究成果,而現代法律的立法技術與早期法律存在時代上的差異,因此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的實際情況。[1]
人的行為都是由其心理來支配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條文的時候不能僅僅對人的行為進行管理與規范,一定要重視在人的行為中心理所處的重要位置。
實質上,法律在考量人的時候要通過其外在行為對其心理進行評估。激情與理性共同結合形成的生命個體才能成為一個人,理性是人的內在素質,是進行正確選擇和判斷的素質,是把握和揭示知識的一種能力,這說明人既有理性結構又具有理性能力。因此,在制定法律的時候應該是用理性的標尺來衡量人,且人是有感情的,因此法律不能忽視人的感情元素。心理情感是人必不可少的,法律是為人設定的,因此法律必須考慮社會的要求和真實情感,這是立法技術必不可少的指標。當然,法律既不能放任情感的流露,但是也不能絕對反對情緒性和情感性,而對于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行為是可以理解的。[2]
二、 法律應寬以待人
法律同人一樣,應該也具有寬容的胸襟,應該具備人文化,法律父愛主義以及法律家長主義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在早期的時候就有學者對其進行研究,證明了其合理性,證明了法律需要在尊重人格平等的基礎上設立,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人性尊嚴的尊重程度日益提高,甚至到了供奉的程度,此時我們就不得不對其產生質疑。同時,法律是有限的,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法律不能覆蓋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如果法律面面俱到,那么該法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專制法律。[3]如果從理性上來說,一種行為既可以是違法又可以是合法的時候,法律應該對其持有寬容之心,不處罰這類行為,比如基因研究或者墮胎等。
現代性危機從19世紀就給現代人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對于法律與現代人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對待法律的寬容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如果法律精細到每個“毛孔”的時候,那么人們將會失去自由呼吸的空氣,感覺自己成為了法律的奴隸,每個人對生存的空間都有要求,都要一定的空間來施展自己的行動,這部分精神空間和物質空間絕對不允許任何社會空間進入。我國學者胡玉鴻教授認為如果一個社會足夠寬容的話,那么這個社會應當容忍人的實驗性行動和創新性行動,人生沒有既定的法則,人都具有理性的一面,對于自身利益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能夠擔任好這個“管家”,因此法律也不能越俎代庖。[4]因此,只有真正尊重人的人性真正,做到寬以待人,法律才能真正適合人的發展,才能是現代性的法律。
三、 尊重人的個性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人類最普遍的特性就是個體性。個體性關注的是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是人的獨特價值,同時也是擁有自我和成為自我時內心非常強烈的一種經驗。對于當代社會的人們,我們不得不承認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個體,是不可復制的。
法律應該具有普遍性,應該適用于所有的事和人。法律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時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樣才能方便國家管理社會,才能彰顯國家的權威和統治能力。德國曾經有學者提出,我們應該把正義的要求具體化,要把事情的形式和人的狀態考慮進去,要從具體狀況中把法律抽象和確定出來。
在具有個性化的人和普遍性的法律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錯位,因此要想把人塑造成為類似的模型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可笑的。在當代社會,不乏快速達到規則或者目的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忽視了法律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結合,同時也褻瀆了人性尊嚴,因此必須在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化的同時,協調法律的特殊化和普遍化之間的關系。
法律在調整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公私分明,要給每個人的發展和生存保留一定的空間,從而保證每個人的獨特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私人的領域,不希望任何人干涉。因此,法律不干涉人們的私生活,但是現代法律不斷細化,無形中就會干擾到人們的私生活。立法技術一定要尊重普遍性,然后要考慮到個人之間的差異,要通過總體統籌以及局部調和的方式來立法,如此一來法律不僅僅滿足特殊性格的人群,同時也適合大部分民眾。我國胡玉鴻教授也認為,雖然對于部分反社會和古怪的個人特性,法律不能遷就,但是在立法的時候應當考慮到某些特殊情況對人們行為造成的影響,只有這樣法律才具有人道和溫情,才不會顯得無情和機械。
四、呵護“人”的情感
人是一種感情動物,人必須是在情感的基礎上活著。在情感之上才能談維持社會秩序,不管制定多么嚴格的制度,要想維持社會安定,都必須是人們的情感認同的。但是當代社會,隨著理性和法律的不斷強化,社會逐漸忽視認同和塑造人,如果法律保障我國物質文明和構建社會是以犧牲生物學為基礎,那么這和人類的進化、社會的進步是相違背的,構建法律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一定要把人的情感因素充分考慮到法律的構建中。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有這樣一條規定——只要是知曉案情的個人或者單位,都有出庭作證的義務。從這條規定中我們可以發現,近親必須出庭作證,沒有拒絕的權力,不過實際上,在刑事訴訟中,近親的證詞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可以用做指證犯罪嫌疑人的。
法律是由人創制的,法律是客體,而人是主體,二者絕對不能顛倒,否則人的情感就無法真正得到體現,法律只有在尊重人的情感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達到約束人們行為,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目的。在制定法律的時候,就應該把人的情感加入其中,在法律中融入人類最真實的情感,這是立法者應該知曉和立法技術應該掌握的。讓現實的人情和血緣與剛性的法律進行有機結合。
要避免為了達到某種社會效果,實現某種社會政治,忽視人的情感來制定簡單粗暴的政策和法律,即使在短時間內形成比較好的風氣,人們被這種法律規定制服,但是這種法律暴露出強制執行的弊端,沒有重視人的情感,而只是把人當做一種工作來對待,這樣的法律與我們立法的初衷是相違背的。當前,我國反腐力度非常大,在這個浪潮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執法者過于僵化,直接在會場帶走相關人員,這可以反映出當前的政策條文中還存在一些不人道的部分,顯得太過野蠻,這與我國法理本質是不符的。
麥獨孤——英國心理學家,他曾經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在建設社會的過程中,僅僅把人們的行為控制在恐懼懲罰,害怕出現不當行為而付出代價,以及某種習慣上,那么這種約束其實與對待奴隸的方式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這僅僅是讓人們在強力的社會約束下,做出一種機械性的反應”。當這種恫嚇或者威嚇不再能震懾民眾的時候,或者當人民心中僅僅是敬畏法律的時候,人們會認為我國的法律其實是圣旨的另一種形式,人們勢必會產生強烈的反感,甚至會排斥國家法律。
參考文獻:
[1]張堯.現代性法律與人的疏遠和排斥——一種基于人文關懷視域的嘆息[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5(04):7-9+13.
[2]盧維良.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與現代性思維的內在關聯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21-35.
[3]陳志英.論現代性維度下法律的“性別”偏向[J].求索,2011(05):145-147.
[4]吳俊明. 依法行政的前提:構建以人為本的現代性法律體系[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5):18-21.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