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210044)
?
茶文化傳播在現代大學人文素養塑造中的作用
張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210044)
摘要:茶文化歷史悠久,在茶葉不斷變化和技術進步中發展而來,也在特定的時期促進人們的思想精神,使人們從茶活動中感悟人生,并推動人們良好品格的形成。茶文化的傳播有利于現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塑造,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有利于大學生修身養性,充實課余生活,還有利于大學生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茶文化;傳播;人文素養;大學生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國。茶貫穿于生活的每個角落,經過實踐和時間的沉積,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隨著對外開放力度的加深,外來文化不斷沖擊著本國原有的思想道德文化,其中有符合新時代需要的可以吸取的好文化,也有糟粕不利于我國大學生人文素養發展的文化。很多新一代的大學生在繁雜多樣文化的大環境下會質疑我國原有優秀的傳統文化,貶低現有的社會道德文化,整個社會呈現浮躁的狀態,這樣的現象著實令人擔憂。中華優秀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獨樹一幟,有著舉足輕重的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因此正確有效地傳播茶文化對塑造現代大學人文素養很有必要。
1.1 茶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茶文化有五大特性:歷史性、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國際性。其歷史性表現于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成果,武王伐紂,茶葉就已經是貢品,在唐朝更是有完整的茶著作《茶經》,在以后的時期都作為商品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時代性表現于茶雖然歷史悠久但是隨著歷史的演變,其文化內涵被注入新時代的內涵和活力,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地區性表現于茶文化不局限與少數地區而是在很多地區得到了富有各自特色的發展,才得以形成如今繽彩紛呈的茶文化;民族性則體現在茶與當地風俗習慣交融在一起,受到很多民族文化的影響,不斷豐富其內涵;國際性則是茶文化在現代社會所具備的重要標志,茶已經走去國門,傳向日本、英國、美國乃至全世界。
1.2 茶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與發展
唐朝時對外貿易相當活躍,不少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且接觸到了中國的茶葉及其文化,并將其傳回西方,引起西方對東方的探索。中國的茶西行經過沿海城市再到馬來半島、印度半島最終到達歐洲大陸。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記載了中國的茶葉,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傳教士撰寫了一部專門介紹中國茶葉的書并刊登出版。從此,拉開了茶葉西行風靡西方的序幕。最初引入茶進人們視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廣的卻是荷蘭人。葡萄牙人借助當時海上霸權的地位和發達的海路運輸技術,將大量的茶葉運回國,引起上流貴族的關注和好奇。但是因為葡萄牙人沒有國際貿易的意識,所以并沒有將茶全面推廣,真正實現茶葉推廣的是海上馬車夫——荷蘭。荷蘭通過大量的貿易將茶帶進歐洲市場,帶入歐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為時尚的象征。到了18世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替代了荷蘭海上貿易的地位,也將茶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使茶走進英國貴族的日常生活中,發展成為一種英國茶禮儀,最終走進了英國百姓家庭。至此,茶的發展并沒有止步,而是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傳入了美國,并改造成符合美國氣息的茶飲品——冰茶。
1.3 茶文化的內涵
人們鐘愛茶不僅僅是因為能與茶文化深層的精神產生共鳴,還因為茶葉的美妙形態和復雜的飲茶藝術給人最直觀的美感,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比如單說泡茶這一項工藝就是要求極其嚴格的,根據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種類等等因素搭配不同的水質,包括泉水、井水甚至是雪水。盛茶的也不是簡單的茶杯,而是隨著不同的情形選擇不同的器具。從古人對繁雜的茶工藝研究的認真態度,不難看出古人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茶的妙處在于,修生養性,平靜心態,追求淡雅、順其自然的生活。古代君子通過飲茶彰顯為人處事之道,無處不在地體現了儒家的“仁”思想。煮茶的過程就是一個令人放松心情、培養耐心細心、追求藝術上的自我表現的過程,講究與自然和諧相處,融為一體,人們品茶感悟人生,反省自己。所以茶文化是從茶活動中發展而來,也對人們的品性和精神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促使人們培養正確的道德美德和行為。
2.1 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的定義有很多中,有學者認為是對人性的教化,克服落后事物達到先進的地步;有的學者認為培養有理想有思想的人所設置的課程和培養的形式。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人文素質不僅是對人性方面的學習和培養還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學習和培養,使人們的人文方面所具備的綜合素質達到先進的程度,在長期的實踐中,將人類的文明成果通過知識廣泛傳播。
人文素質包括很多方面:語言文化的修養;科學的思維方式;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高雅的審美等等。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塑造不僅僅是對科學知識的教授和培養,更要注重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塑造不僅是在學校中進行,也可以在社會中、家庭中,還在自我的提升中進行。而培養其發展的途徑主要有1、了解傳統文化,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對優秀文化和美德的學習,能夠有效地約束自我行為,很好地規范自我,在感受我國文化博大精深、人民自強不息的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內在。2、構建人文教育課程。通過系統具體課程學習,使得大學生的知識體系不斷完善和健全,并能夠相輔相成地促進思想的進步和道德培養。
茶文化將茶所屬的自然屬性與傳統的美德相結合,在種茶、煮茶、品茶等等茶事活動中追求崇高的道德情操、高尚的君子品格和人格魅力。它不但可以治病養生,強身健體而且有利于培養人們的人文素養,使人們修身養性、控制情緒,引導人們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有效地構建和諧社會,這體現了茶文化的素質教育功能。有學者說茶文化的傳播對人的感染是全方位的,會成為未來教育學生塑造良好素養的途徑之一。所以茶文化的傳播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
2.2 茶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具有正確的思維方式
茶文化的精髓在于其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家思想,講究理性思考,不是草率地主觀判斷事物對錯;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時,要冷靜沉著應對,講究心平氣和,具有大無畏精神;不偏信他人無依據的猜測,不能三人成虎,隨波逐流,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堅毅的信仰。這就是茶文化傳遞給人們的精神思想,傳播給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大學生是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堅實力量,也是改變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大學生必須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對事物有獨立自主的思考和理性地分析,而不是受媒體、他人的主觀思想的影響,要有堅持的原則,有與社會不良的風氣作斗爭的勇氣,而不是只顧自己好的自私之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深,外來西方思想不斷入侵,我國大學生深受其影響,會出現大量的享樂主義、消極主義、功利主義的錯誤思想,這是非??膳碌默F狀,所以通過茶文化的傳播和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迫切的。
2.3 茶文化有利于大學生修身養性,充實其課余生活
茶文化的本質是通過茶活動感悟人生,總結經驗得出道理,不斷反省和提高自己。傳播茶文化有利于大學生追尋未知事物,尋找真理,從而實現自我的超越。茶文化不只是簡單地如同教科書中枯燥的人生道理,還有其他很多種類的實現形式,如茶藝表演、茶樂器演奏、茶故事、鄉土風情的講解等等活動。因此茶文化不僅是大學生具有正確地人生觀和思維方式,還能修身養性、強身健體,通過對茶文化深入了解,充實課余生活,使得人生豐富多彩。茶道中講究天人一、追求淡泊名利、崇尚自然儉樸、注重禮節,這是在要求大學生們在生活中磨練自身的棱角,學會冷靜地面對問題,不可意氣用事,隨個人喜好隨意對待他人,要有端正的態度,傳播茶文化能夠很好地教會大學生調節情緒,能夠有效地對自我克制;茶文化也要求大學生遵循學校規則,誠信守信,做一名合格大學生,這是因為在各大高校中經常出現考試不誠信的現象甚至某說些學??荚囎鞅椎那闆r日益嚴重,所以不得不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重新思考;茶文化還要求大學生勤儉節約,拒絕享樂主義和鋪張浪費的思想,在大學生之間不乏存在攀比的現象,分不清大學生的主次,模糊了學習的重要性。因此茶文化的教育可以促使大學生培養個人的品性,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問題,修養身心。
2.4 茶文化有利于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
茶文化包括很多形式,譬如茶藝表演,對不同種類的茶藝表演可以豐富大學生的音樂領域的知識體系,發展大學生的特長,使他們變得多才多藝,而不是只會讀書,不懂生活;譬如學習茶種類,對茶葉種植制作甚至是煮品等知識的學習,可以從中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熟知古代人民的鄉土風情以及當時的時事政治等等。對茶文化的學習和宣傳,有利于豐富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從多領域補充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汪謙慎,論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9):78-81.
[2]夏宏奎,談正確處理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幾個關系[J],教育探索,2007(10):104-105.
[3]蔣旋新,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背景、現狀及發展對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94-95.
[4]王愛民,關于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5)
[5]王秀英,李廣.試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7(36)
[6]王婧,寓人文素質教育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之中〔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7]林海龍,以人文素質教育為路徑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高教探索,2009(5):107-110.
[8]韓繼華,藝術教育在大學生文化素質中作用的探索[J],中國青年研究,2011(3):107-109,57.
[9]賈甚杰,侯英,周振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21).
[10]張加明,中華茶文化與大學生人文修養[J],農業考古,2011(5):69-72,102.
作者簡介:張成(1990-),男,安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