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茹
摘要:在一線教學實踐中,對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切實培養學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發現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采用“主題和任務驅動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試從“主題和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和實施兩個角度進行了粗淺地探討。
關鍵詞:網絡環境 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 小組合作
一、基于網絡環境下主題和任務驅動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特點
網絡為信息技術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開放的教學模式為信息技術教學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主題和任務驅動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結束,培養了學生整理資料、分析資料、處理資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了解學會多種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這是一個多緯度、綜合性強的合作式教學模式,它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它有以下特點:
(1)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
(3)能有效地加強學科間的知識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能較好地實現個別化學習;
(5)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它是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
(6)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二、基于網絡環境下主題和任務驅動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
(一)建立學習小組,創建合作環境
建構主義認為,協作學習環境以及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習合作小組在構成上,應注意結構的合理性。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二是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競爭,組內異質互補”的原則。三是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避免學生形成狹隘的小團體意識,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二)探究主題,確定任務
主題和任務驅動式是該教學模式的核心,它實際上是一種問題推進式的教學模式,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蘊含在主題和任務之中,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來主動建構起概念、原理、方法等。在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有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并按照“從小到大、逐步加深”的思路,使每一個教學目標有相應的主題任務與之相對應,形成一個訓練主題互不重復的整體任務框架。在確定主題和任務時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等原則。
(三)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明確了具體的學習任務后,在網絡環境下學生按小組開展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各學習小組帶著學習任務利用網絡和其他各種工具,查找、收集相關的資料,充分體現網絡環境下學習的開放性。教師在此時要起到指導者的作用。
(四)互動合作,分享成果
課堂上,各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展現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情感。其他各組進行質疑或補充。師生一起就學生關注的問題,或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深入探討與實踐。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溝通時間,學生們在相互討論、分析中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并使學生們的思維過程得以展現,學生之間的學習方法、個人觀點得以交流,可以提高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鍛煉他們的合作精神并且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能體驗到一種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認同的情感,這就為學生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交際能力的培養、自我意識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五)多元評價,反思提高
評價是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檢驗,也是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的舞臺。從評價方式看,有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從評價內容看,有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其中以過程評價為主,主要評價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行為表現、積極性、參與度以及學生在活動中情感、態度、能力的變化。
三、模式應用實例
《雪域天路半個世紀圓一夢》
學情分析:
利用網絡環境對已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自學能力的學生,進行主題和任務驅動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從網絡上獲取、加工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從因特網上搜索和下載所需知識;
2.運用PowerPoint能制作簡單的幻燈片;
(二)能力目標:
①通過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并自己制作PowerPoint幻燈片,培養學生上網查找資料,組織、歸納資料的能力以及制作簡單幻燈片的能力。
②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及團結合作精神,運用計算機和網絡資源進行信息的搜索、篩選和處理。
教學重點:PowerPoint軟件的使用
教學難點:搜索引擎的使用,網絡知識的檢索
教學方法:探究學習法、實踐法、任務驅動法
教學環境:多媒體網絡教室,全部計算機連入因特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學生通過相關性網站等途徑搜集介紹青藏鐵路的材料。
(2)學生分成4人一組,確定每個小組的主題任務并選好發言人。
(3)學生要把搜集的資料加以選擇,整理、變成簡潔、準確的新聞語言。
2.教師準備
結合學科專業刊物以及有關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完成科學,系統,操作性強的教學設計。采用多角度多方式收集資料。
3.教學過程
(1)設置情境,激發興趣。利用網絡資源向學生展示青藏鐵路的相關視頻使學生對這一事件有感性認識,激發好奇心,進而產生學習動力。
(2)搜集資料、自主探究。明確了本課的學習要點,學生就可以對所要探究的問題,進行資料搜集。為防止學生在網絡環境中“信息迷航”和“認知超載”,本人設計了導航提示,將同青藏鐵路相關性的網頁放在導航欄上建好鏈接。對學生有疑問的地方,提供引導和幫助,給學生以適當的啟發或提示。起初的引導,幫助可多一些,以后逐漸減少,讓學生自主探究。
(3)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制作成PowerPoint幻燈片。
4.協作討論
學生經過各小組自主探究后,組織學習小組間協商討論交流。對作品進行演示、評比。
四、討論與反思
在主題和任務驅動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相互協作、相互評價,使自己在活動中學會了人與人的交往;學會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使學生知道認真仔細地聽別人發言也是對別人的尊重;知道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這些養成教育使學生終身受益。這種模式營造了一種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充分參與的學習環境。極大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楊開城.課程開發模式的新構想[J].中國電化教育,2004,(12):36-40.
[2]劉俊.基于網絡多媒體技術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探討[J].計算機時代,2007,(8):33-34.
[3]李新.計算機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設想[J].中國成人教育,2008,(7):6.
[4]周蘇.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創新實踐[J].計算機時代,2008,(7):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