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蘭
摘 要: 教學反思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思,也就是指自己對這一段時期的某種教學行為、活動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可以是單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一個勇于反思和善于反思的人,一定是一個進步的人。
關鍵詞: 教學反思 作用 功能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反思,教師更應該如此。反思就像一面鏡子,時時提醒自己、督促自己、提升自己。當今社會,能夠靜下心潛心鉆研的人越來越少,能夠靜下心反思自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線教師,更要及時反思,及時改正,充分發揮教學反思的作用。下面我談談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作用。
一、反思可以取眾家之長,完善教學環節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過程都有環節,課堂教學當然也有環節。教學環節大體包括明確教學內容及目標;確定重難點及解決辦法;回顧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復習引入新課;教學新課;練習鞏固;總結,等等。其中教學新課可以分為整體感知新課;大聲朗讀文本;質疑重點難點;探究討論重點難點;教師解決疑難;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等環節。一個善于反思的教師應該在集體備課的時候,取眾家之長。比如重點難點的設置、突破重難點的方法。比如巧妙引入新課,設置情景的效果,等等。在校本公開課中,我講授了著名詞人李煜的《虞美人》。這是一首哀傷、凄婉的悲歌。意思不難理解,亡國破家、寄人籬下的感情不難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如何設置,集眾教師之長之后反復思索,最后定為有感情地朗讀。也就是在品讀中感悟,感悟后再次品讀。讀中見情。確定重難點之后,具體環節如何操作,如何駕馭這樣一個另類的課堂,這需要一個思考的過程。在反思的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能力,而且完善了教學過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反思可以充實自己,提高專業素養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習慣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概括說明,語文素養就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的業務素質和能力。毛主席曾說:“人不能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反思有的時候就像一面鏡子,它能有效反映我們的成功與不足。及時反思,有利于提高專業素養。在每一天的備課環節時,時時考慮自己的不足之處,虛心練習。比如在講授《游褒禪山記》時,這里的虛詞“其”有很多解釋。比如代詞意思、語氣詞意思,等等。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和講解,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比如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信手拈來,出口成章,這需要文學素養和功底。比如在講授《滕王閣序》時,有的老師可以聲行并茂,惟妙惟肖地講解和范讀。及時反思,刻苦練習,必然會提高朗讀能力。比如高三組內共研句式變換中的整散互換,一些老師的授課環節、引導方法、操作步驟新穎獨特,效果頗好,必然要取長補短,提高專業能力和素質。在高三復習課中,第一輪是基礎復習,第二輪是能力提高復習。在基礎復習后的第一次月考后,對比自己所教班級與優秀班級的成績,反思自己哪里不足?是教學環節還是要求力度?深入反思每個題型的得分情況,分析失分原因。這是一個反思的過程,也是一個進步的過程。擁有一顆好學之心、反思之心的老師,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反思,可以提高專業素養。
三、反思可以督促自己,勤奮刻苦,實現目標
行者無疆,擁有遠大的職業境界是語文教師的癡性。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努力成為一名行者,進而在教研領域樹立目標,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懈奮斗。首先,反思自己是否有鍥而不舍的職業追求。職業追求是一個教師不斷前進的動力。我的目標是三年之內成為旗級優秀教師。它就像一個領航的標志警醒著我。我會經常與優秀教師為伴,時時督促,刻刻勉勵。其次,反思自己是否有客觀務實的職業規劃。從那些優秀教師的成長經歷中,我們看到他們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適應階段、強化教學基本功階段、形成經驗和技能階段、成長的“徘徊階段”,最后有少數優秀教師“成名、成家”。盡管每個老師并不都會成長為教學專家,但作為一名教師,專業化發展會讓我們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工作中找到更多快樂。我們要及時反思,深刻反思,樹立職業規劃,并且客觀務實。過空的、過大的、不切實際的規劃只是紙上談兵。每個人都有獨特性,獨特性使我們成為重要的人,獨特性使得我們被社會需要。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獨特性,樹立合理的目標。我們應該找出自己的特性,并勇于接受自己的特性,從而有針對性、按步驟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實現目標,實現夢想。
美國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認為:“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嘗試、改造。”這就是對反思最好的詮釋。反思如一把教具,時時鞭策我們前進。反思如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的成功與不足;反思如一艘前進的帆船,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得當必然就會到達成功的彼岸。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名人民教師,都要勇于反思,善于反思,時時反思。拿破侖曾說:“不會在失敗中尋找教訓的人,他們的成功之路是遙遠的。”同仁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做善于反思的新時代教師。